文丨花欲燃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蚕妇》

2008年上映的一部电影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就是星爷的又一经典之作《长江7号》,剧中星爷扮演的是一个单亲爸爸,为了让孩子小狄在贵族学校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在工地兢兢业业地干活,任劳任怨。

两个人租住在一所废弃的旧房子里,爸爸每天拼命的工作,就是为了让他念好书,将来出人头地。 可是,即便爸爸如此努力,小狄依然会因为买不起运动鞋而在体育课被老师罚站,为了给小狄一个新玩具,星爷还要从垃圾堆里翻捡。

关于公平,清代的康有为说:“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这是他理想中的新社会,人人地位平等,百姓安居乐业,邻里相互照应,大家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然而理想归于现实,社会上大多数都是如长江7号里这般,无数民工手下建起城市的高楼大厦,却买不起这个城市的一盏微弱的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候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社会没有绝对的平等。

商人雇佣工人,资本压榨劳动。

正如诗人张俞写的这首《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历史上关于诗人张俞的记载不多,所以他写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也记录的不是很详实。他少年时才华横溢,曾想像其他男子一样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可惜几次科举都无奈落榜,最后经朋友推举得了一个小官,他不屑与朝廷同流合污,归于田园,而将官位让给了父亲。

我想这首诗词除了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体恤百姓疾苦之外,也有一种对当时朝廷科举制度的一种讽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一种自嘲吧。

本该是广纳贤良的朝廷,却养了一群欺上瞒下的庸才,本该建功立业的张俞,却被拒之门外。身着朝廷官服却做的不是百姓的主,身着锦衣华服的妇人却不是养蚕织布的劳动者。

全诗短短四句,从过去到未来,从古到今,细细读来,意味深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首两句写蚕妇的伤感。一个位勤劳质朴的农妇,以养蚕为生,妇人昨天第一次进城准备拿蚕丝换一些钱财贴补家用。在热闹非凡的集市上,这位单纯朴素的妇人也是第一次见到上流社会的生活,吃穿用度大开眼界,可以想象的是,诚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惊讶于富人的极致奢华,而使自己相形见绌。

这种感觉也很好理解,我虽然没有生活在特别偏远的地区,但是对于东北这个小城市来说,信息的接收延缓以及城市发展的相对落后,在我幼年时期第一次走进北京,那种兴奋和惊讶也是让我记忆犹新。原来城市的交通可以四通八达,夜是可以灯火通明的。

所以妇人从城里回来,受到的震撼让她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泪满巾”可以看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示了社会的极端不公,通过对一个蚕妇经历与感受的叙写,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其次,妇人所受的刺激,一大部分来源于心理的不平衡,如果一个人长期遭受苦难和压迫,她会渐渐变得麻木而习以为常,能让她奋起反抗或者产生抱怨的,一定是来自外界环境的反馈,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她见识到城里的妇女是如何花枝招展的生活,那些和她同样年纪的女人双手一定比她细嫩柔滑,皮肤一定没经染风霜,她们杨柳细腰极尽婀娜之态,甚至那些老态龙钟的妇人也要比她步履更从容,她的内心开始失衡,情绪逐渐走向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却无声地描绘出了一个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这一形象,“归来泪满巾”五个字将妇人的心事写尽的同时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

虽然没有描绘妇人样貌神情一字,却让读者在脑中构想出蚕妇的神态、见闻、感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就以这么一个生活细节,来深刻揭露封建社会阶级分化,立意深刻,构思巧妙。

后两句揭示蚕妇是因为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而伤感。

“遍身罗绮者”是蚕妇所看到的人,城里丝绸服装的人比比皆是,男男女女在集市上采买游逛,她们不需要像她一样辛苦劳作,因为这些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商。富人不需劳动,他们只需要用金钱去购买劳动者现成的果实即可,他们是权力和金钱的既得利益者,而蚕妇是社会最底层的廉价劳动力。

蚕妇这样的劳动者,即使养一辈子蚕,日夜不停的缫丝,也是赚不够一件丝绸的钱,更何况,卖丝所得也仅仅只能满足一家人的温饱而已,甚至仅能果腹而已,就如“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终其一生也未必住的上一个暖和的屋子,安心的过一个暖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人用“不是养蚕人”这样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而这一现象却远不止封建社会才有。

近些年来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一直是我们关心的热点,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等,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当下的发展现状下,社会资源的不均等包括了官与民之间的不公,企业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不公,城乡、脑体、工农商等三大差别的不公、国企民企之间的不公等等。

所谓社会分配不公,主要体现在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等,因为这一关键,导致了其他资源的分配失衡。

举例来说,教育资源的不对等让各个适龄学生的家长争抢得头破血流,对口的小学,中学附近的学区房,水涨船高,看似公平的背后实际上助长了不公平的现象。房价的升高间接地将入学门槛提高上来,经济实力的悬殊最后决定了教育资源上的参差不齐。

教育上落后又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商人占据了社会上80%的有效资源,富人更富,底层人民生活难上加难,有些人努力一生的终点就是别人的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我们说到这,不是告诉人们努力没有结果,也并非抱怨这个世界原本的不公平,而是想通过这一首诗来告诉大家,不公平古已有之,几年前的社会形态发展必然有其存在的客观的条件,我们如果改变不了这个事实,那么就要学着接受这一现象,并在接受的同时寻找反抗的方向。

一味的抱怨,只会让你对现阶段的生活爆发出更强烈的不满,从而带给自己更消极的生活态度。

人们从幼稚走向成熟,就是逐渐接受这个世界不公平的过程,孩子才会因为分的糖少而大哭大闹。坦然地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因为生命从来不是公平的,你得到多少,便要靠那个多少做到最好,努力地生活下去。

现今社会的发展要比《蚕妇》的封建时期更开放更宽容,人们可以通过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可以通过劳作去改变阶级。从前的“遍身罗绮者”是权力和腐朽时代结出的果实,而如今的“遍身罗绮者”是奋斗开出的花朵,他们在享受财富和荣誉的同时也是其他行业的“养蚕人”。

我们在社会之中扮演着双重的角色,既是消费者又是服务者,不公平是相对的,面对上天的不公平待遇,我们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要带着一颗满怀壮志不甘落后的心去改变现状。(最后这句不知道是谁说的,觉得有道理所以引用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