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割让“香港岛”的中英《南京条约》更是中国签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的肇始。种种情况表明,鸦片战争不是一场临时起意的战争,而是一场英国蓄谋已久的远征

早在明朝末年,英国就对中国发动过一场侵略战争——明英战争,时间为1637年。当年明政府与英国舰队在珠江口周边交战长达两个多月,最终以英军赔款退兵而告终。

虎门销烟,图片来自网络

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后,英国政府已经看穿了清政府“老大帝国”的本质,以其侵略成性的本性,入侵是迟早的问题,“虎门销烟”只不过是给了英国一个合理的借口,才成为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1839年8月15日,时任两广总督的林则徐又因“林维喜案”下令禁止中英之间的一切贸易,并将英国人驱逐出境。仅仅一个半月后的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就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在没有电报的年代,英国的这个反应速度就很说明问题。

1840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抵达广州外海,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由于林则徐对战争的准备较为充分,英军放弃对广州的攻击,转道北上,先是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8月,英舰以惊人的速度兵临天津大沽口外洋面。

鸦片战争,图片来自网络

英军突然杀到帝都附近,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慑于兵威,主战之心开始动摇,由主战转向主和,以文渊阁大学士琦善为全权钦差,令其赴天津转告英国人,许下准予通商和惩办林则徐条件,以此换取英军南撤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主持谈判。

1840年11月,琦善以两广总督兼钦差大臣的身份赶到广州与英国代表义律展开谈判。

琦善虽然比较怂,但在谈判桌上还算坚持底限,没让英国人获得多少成就。因此双方从11月到次年1月间,展开过多轮谈判,但一直无法取得最终结果。义律渐渐失去耐心,决定以战促和

1841年1月7日,英军兵分两路突袭虎门东西两面的沙角炮台(穿鼻炮台)和大角炮台。清军顽强抵抗,守军死伤700余人,伤亡过半,炮台最终失守。

穿鼻战役,图片来自网络

穿鼻战役后,义律气焰更炽,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提出要割占香港岛,要琦善限期答复。

1月25日,所谓的“琦善-义律停战协定”,也就是《穿鼻草约》出台,主要内容为:

一、香港本岛及港口割让与英国,清政府对香港商业应征收的一切正当捐税按在黄埔贸易例交纳;

二、赔偿英国600万元,其中100万元立即支付,余数按年平均支付,至1846年付清;

三、两国正式交往应基于平等地位;

四、广州海关贸易应在中国新年后10日内开放等。

对比一下《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一、割让香港岛;

二、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三、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

四、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

五、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可以看出《南京条约》和《穿鼻草约》相比,除了条件更为苛刻外,大致内容基本非常相似,也就是说英国从一开始就已经存在相关议案了。《穿鼻草约》就是《南京条约》初始蓝本。这也表明这场战争英国是有预谋的。

《穿鼻草约》出台的第五天,英国就出兵强占了香港岛。

《穿鼻草约》开创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侵略者通过武力威逼讹诈的谈判手段,以达成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恶例。

南京条约签约现场(油画),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对于《穿鼻草约》是否草签过,历来有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琦善根本没有签订过《穿鼻草约》,所谓《穿鼻草约》只是义律单方面炮制的一份假协定;另一种观点认为琦善与义律草签过《穿鼻草约》,但是没有加盖钦差关防。

有趣的是,草定《穿鼻草约》的双方话事人,在事后都没落得好。清廷方面,道光皇帝得知需要割地后,认为大大有辱国格,决定对英宣战,并将琦善革职问罪。英国方面,也认为草约给出的条件太过低廉,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维多利亚女皇指责义律是“一位完全不遵指令而努力争取最短任期的人”,故英政府不仅未予批准,还将他撤职召回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