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小诺

2020年对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成功申请到2021年的博士。同时我最艰难的时刻也是在求学的这半年,经历开心-失望-绝望--开心的旅途。

对于我一个从本科到研究生到博士学过5个专业(英语、会计、动物科学、应用心理学、工商管理)的人来说,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一个专业学到头,不再来来回回的换专业了,我感觉我的脑子不够用了。

为了读博,我在2018年就一直催促我的硕导带我入手科研项目和论文撰写。但是,由于我是跨专业考研的心理学研究生,我的硕导又是第一次带学生,从而导致了我们双方为期很长的碰撞和互相困惑。一个困惑这个学生怎么这么没有逻辑和思路,一个好奇为什么导师不给我一点一点的改论文,就这样我们在僵持了一年半后终于踏入了正轨。我开始进行论文的撰写,从实验方法到引言到讨论都是我一手“瞎写”的,之后老师开始对我的逻辑的进行质疑,最后在为我自以为是的改进后,终于在今年3月份投出了我的第一篇论文,结果可想而知,我连初审都没过。

但身为一名抗压高强的研究生,我怎么会被这么小小的挫折打败呢?之后我在导师的又一次指导下投递了一次北京高校论坛和另一本期刊。好消息是我的论文被论坛接受了,坏消息是我的论文在经历了2周的初审和4个月的外审后,又被华丽丽的退稿了。

身经百战的我就凭借之前的参会经历和跨专业的背景厚着脸皮去联系了我想报考的博士生导师,回复率大概也就个位数吧。联系的每一个导师的回复都是:你的背景不错,但是我们学校要求一篇C刊。然而就算我的论文现在进入修改阶段的话,我都赶不上2022年的申请。

在经历了众多的客气回复后,我准备放弃读博转而备战公务员考试的时候,却意外收到了一位年轻博导的回复,他对我的背景和之前的经历表示很感兴趣,所以在博导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勇敢的厚着脸皮参加了学校的初审和复试,最终险胜,如果用一句诗去描述我的情景的话,最合适的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虽然初审比较简单,大概率是看博导对你的喜爱程度,然而复审的笔试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由于疫情的缘故所有博士考核被迫改为线上。线上考试唯一的好处就是省去了一定的路费以及不需要跟导师请假,但随之而来的“绊脚石”就是我考核的学校线上笔试需要你在20分钟内完成10道题目,并且在屏幕上还有一个红光闪闪的倒计时,好像一双眼睛直勾勾的看着你会不会作弊一样。我一直在想,这个笔试考核的不是考生的综合能力,而是考核考生的心理素质,就跟吃鸡游戏临时上战场直接给你一把AKM一样,就算武装的再好也没用,因为我根本瞄不准敌人。

结果可想而知,我的笔试华丽丽的刚刚及格,最终还是我的面试帮我掰回一笔,现在仅仅是想想就后怕。

在经历了近两年的读研生活和半年的求学路上,我感触最深的一项就是:得SCI和C刊者得天下,没有论文寸步难行。

虽然我也是在没有C核的道路上走到了博士的起点,但我也是在经历了众多博导的拒绝后才得到了我现在博导的许诺。当初在202年4月份我满心欢喜的给港大的导师发送很长一个邮件,表达我对他目前研究项目的理解以及读博的意愿,然而只收到了一封简短的回复:我们申请博士要看论文,你有几篇SCI?也算是给我去香港读博画上了一个不圆满的感叹号,如果我有一篇SCI的话说不定我还能靠我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老师收我为“徒”。

对于C核和SCI存在的意义应该就是短时间内让你的意向导师了解你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方向,不然仅凭自己的一人之言是难以让老师对你的学术背景有一点点认知的。

整个2020年我考博之路算是彻底落下帷幕了,说来也是挺有意思的,我硕士和即将入学的学校都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去的学校,而我一心想去的学校却没有符合我方向的专业。

虽然整整一年的时间我经历了开心-失望-开心-焦虑-失望-平静,不停循环但终归也是有一个归宿,也是自己对自己三年研究生生涯的一个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