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是北方第一大粮食作物,而黄淮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选育出适宜这一地区的单产水平高、品质优的品种,就能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王辉教授从事小麦育种工作40余年,培育出的“西农979”兼具优质与高产、冬性与早熟、多抗与广适的特点,获得了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前,该品种已累计种植上亿亩,增加经济效益200多亿元,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再让父老饿肚皮”,他用18年换来万亩金黄

1943年,王辉出生在杨凌李台乡五星西魏店。青年时期,他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没粮吃、饿肚皮的景象和感受深深地烙在王辉的心里,从那时起,“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饿肚皮”这个单纯美好的愿望影响并支撑了王辉的一生。

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王辉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中填上了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系,并如愿以偿被录取。1973年,王辉被分配在大名鼎鼎的赵洪璋院士麾下作助手。在赵洪璋的指导下,热爱育种的王辉很快就钻了进去,成为赵老师手下三大得力干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王辉被抽调到育种教研组搞教学,兼职科研工作,教研相辅,配合教学实习和农业生产工作,他一个人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在教学标本区的两亩试验地里搞起了育种研究。

开始育种时,王辉没经费、没设备、没人手,面对重重困难,他带领家人参与育种工作,自掏腰包购置实验用品。不论酷暑寒冬,他始终坚持在田间地头,将育种工作放在第一位。9月整地,10月播种,冬春田间观察,初夏授粉杂交,7月考种,8月规划。经历几年的艰辛探索,在失败中总结,在艰难中前行的王辉,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1991年,他的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王辉“芝麻开花节节高”,“西农1376”“西农2611”“西农2208”“西农979”“西农9718”“西农9871”“西农9872”等一个个小麦品种相继诞生。其中“西农979”为王辉带来了最高的荣誉,获得了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一倾注了王辉点滴心血的小麦品种从1987年王辉刚刚着手育种工作时即开始选育,历经18年时间,在2005年通过了国审。此后,该品种迅速从关中麦区走向黄淮海麦区,成为其主栽小麦品种和优质小麦主导品种。目前,“西农979”已扩展到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成为当地的主栽或主要搭配品种,已累计种植1.42亿亩,生产优质小麦50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202.1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十年如一日,他将一生献给育种事业

2020年,西农共有6个小麦新品种通过了国审,这其中就包括王辉团队培育的“西农20”,此时的王辉已经76岁高龄,已经从事小麦遗传和育种研究40多年。

把育种工作永远摆在第一位的王辉,将自己的时间几乎都奉献给了小麦。尽管老家离学校仅两三公里路,他却很少有机会照管家人。曾经,老父亲想念儿子了,拄个拐杖,颤颤巍巍地到学校来看他。成家之后,妻子和四个女儿只能在他工作的地方一边帮他干活,一边享受天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王辉结婚多年的妻子,给他打了一辈子的下手,“扬花”“授粉”“杂交”“接病”“千粒重”“穗粒数”等等小麦育种上的专业术语,在她的口中却是如数家珍。由最初觉得王辉一个人没日没夜干太辛苦而拉上全家帮忙干,到在“白干”中成为王辉最得力和最主要的帮手。然而她却从来没享受过和老公散一次步的浪漫。

童年时代和少女时代都在小麦周而复始的生长周期中度过的四个女儿,对父亲王辉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我的娃,小麦也是我的娃。”可小麦从播种到收获都得到了父亲最精心的照顾,她们却没有得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妻子眼里,整天下地不按时吃喝的王辉是头“骆驼”,在女儿们的心中,父亲对小麦育种就是“一根筋”,在学生的眼中,王老师从骨子里都对小麦育种充满“痴情”和“执着。然而正是这样的“一根筋”和“执着痴情”,才使王辉能始终坚守在小麦遗传和育种研究的一线。能够倾尽一生扎根在自己热爱的金色麦田里,向着培育优良新种,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不断前进。

素材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