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两天在超市,一名大约5岁的小女孩想要买零食,却被妈妈拒绝了。

女孩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吃小猪佩奇的饼干。”

一开始妈妈说:“吃零食对身体不好,不买了。”

可是女孩依然想要,最后妈妈对女孩说:“我没带钱,钱不够了。”

小女孩满眼委屈地说:“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小猪佩奇的饼干,只有我没有,我也想要。”

却不想妈妈依然不同意,甚至对女孩说:“不该花的钱,不能花。”

而一旁的小女孩,满眼渴望地看着零食,被妈妈拉着离开了。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有些玩具、有些零食不能随意给孩子买,否则孩子就会变得不懂珍惜。

于是面对孩子一次次的要求,我们都坚决地拒绝。

但其实,比起纵容,始终不被满足伤害孩子更深。

01 不被满足的背后,是爱的缺失

记得有次在小区带着儿子和三个小朋友玩。

后来有个小男孩的妈妈下班回来,买了小雪糕给他,随后一起玩的小朋友们都找父母要小雪糕吃。

可是却有一个小男孩始终没找家人要。

其中有一个老人说:“你家孩子真懂事,不要零食,你看我家孩子,看见别人吃什么都要。”

小男孩的妈妈很自豪地说:“是啊!从小我就告诉他不会随便买零食,不然会惯坏他,而且就算他要我也不会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另一边的男孩,看着妈妈想要却不敢张嘴的模样,令人心痛。

如果我们认为,给孩子买零食或者是玩具,满足孩子是惯坏孩子,才是大错特错。

我们以为这是爱,是在控制孩子的欲望,但其实对孩子来说,是父母的情感忽视,是一种对他们需求的不回应。

这样的不回应,让他们和父母有了距离感,慢慢次数多了,他们就会隐藏起自己的需求,因为他们明白,就算自己要了,父母也不会同意。

此时当他们看到那些被父母满足的孩子,他们只有羡慕,甚至会认为父母是不爱自己的。

网上曾有这样的一个问答:始终不被父母满足是什么感受?

其中一名网友的回答令人心痛,她说:小时候,妈妈总怕将我惯坏,于是每次我要东西的时候,不是打折,就是拒绝。

记得有次学校带我们去郊游,妈妈怕钱给多了我乱花,于是就给了几天的饭钱,在几天的郊游中,有的同学可以买零食,有的学习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甚至有的同学可以给父母买礼物,而自己却什么都不敢买。

吃饭的时候都不敢要多,就怕钱不够了,每次同学们叫我一起去买零食的时候,我总是找借口不去,甚至他们坐在一起吃零食的时候,我只能找借口出去。

我们怕惯坏孩子,也不能完全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他们小的时候,其实并不明白胡乱花钱的意义,重要的是,他们需要通过这样一次次的需求,感受到父母的爱。

可是父母总是不满足孩子,他们就会坚定地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甚至会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自己没有钱重要。

这样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比惯坏孩子更严重。

02 从小不被满足的孩子,终生都活在自卑中,总觉得自己不配

儿童心理学家曾说:一直不被满足的孩子,就会产生匮乏感,导致他们长期处于稀缺的心理状态,面对诱惑的时候沉不住气,从而出现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等想法,最终局限孩子一生的发展。

之前,广东佛山,有这样的一位妈妈,接到了商场店员的电话,说她的女儿偷拿了店里的玩具。

原来女孩之前看到玩具妞妞蛋很漂亮,却不敢和妈妈要,趁工作人员不注意,便偷偷拿了。

因为从小不被满足,而让小女孩明白,即便和妈妈要了,妈妈也不会同意,于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去得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常不被父母满足的小孩长大后,心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心理学中有个说法叫:内在小孩,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

小时候经常不被父母满足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住的是匮乏的小孩,他们因为经常不被满足而产生一种不配感,从而慢慢关闭了感觉的渠道。

他们从不说自己的需求,也从不要求,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般,父母给什么就拿什么,可是一旦等到长大后,他们变得独立后,面对喜欢的东西,却始终觉得自己不配得到。

知乎上,曾有一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令人心酸不已。

她说小时候,妈妈为了锻炼自己的自控力,于是每次自己要什么,都会拒绝。

慢慢自己不会和妈妈要了,于是每次看到喜欢的东西,总觉得自己不会拥有,也不再奢求能够得到。

可是如今长大了,有了能力自己买东西,但每次看到贵的或者是自己很喜欢的,总不敢买,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甚至有时候买了,也会心中不安,总感觉自己做了多大的错事一样。

其实这就是因为小时候不被满足,而产生了不配感,导致成年后觉得自己配不上一切好的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不配感,是一个人自卑的根源。

李玫瑾教授说过:自卑的孩子因为强烈渴望他人的认可,而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从而伤害他眼中的“潜在威胁对象”,或表现出畏缩不前的现象,在人群中因为因缺乏安全感而多疑或讨好他人。

这样的孩子,真的太可怜了,他们永远都觉得自己很卑微,总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一切好的东西。

03 真正的满足不是纵容,而是看见孩子的需求

其实孩子和我们成年人是一样的,我们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想拥有,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呢!

一旦我们一味地打压孩子的需求,只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幼年时能够得到很好满足的孩子,才能建立起长达一生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才更有底气等待和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视频。

一名实验者拿着糖果去幼儿园骗小孩,好几个孩子都被骗到了,可是却有几个孩子不为所动。

后来才得知,平时他们想要糖果的时候,父母就会买给他们,所以他们才会对陌生人的糖果不感兴趣。

毕竟吃过百味的孩子,才不会只惦记糖果。

有位儿童游戏工作者曾说:一直处于吃不饱的孩子,会担心下次没得吃,会把专注于找吃,而每次都能吃饱的孩子,便不会担心下次没得吃,可以把精力往更大的空间去发展。

经历

倘若我们总是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止步不前,用所有的精力去想如何得到,可若是我们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愉快地做另一件事。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能满足孩子的,尽量满足。

黄觉和麦子他们从来不拒绝孩子的需求。

他们的两个孩子对手机很好奇,于是他们给两个孩子各自准备了一部手机,每天给他们玩手机的时间。

年仅4岁的女儿和哥哥一样,也拥有自己的手机,他们想玩游戏的时候,父母就会给他们下载游戏。

不过会对他们作出要求,也就是会规定玩手机的时间,和下载游戏的数量。

因为从小被满足,他们从不沉迷于手机游戏中,一个游戏玩几天,不想玩了,就会删除。

面对孩子的需求,我们要学会适当满足。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得到满足,更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才是教育的前提。

04 爱孩子,就从小学会满足她,让她感受到爱

微博上有一位妈妈分享了孩子吃零食的视频。

视频中,一名小女孩拿着一罐饼干,愉快地吃着,后来等孩子吃了一些后,妈妈发现已经够量了,便告诉孩子下次再吃。

此时孩子迅速多抓了几颗,塞进了嘴里,将剩余的饼干交给了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对于孩子的需求,太严格的限制和全部满足,都是极端。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有所满足、有所节制。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是被父母看到的,被父母重视的,他们才能确认父母对他的爱,他们也才会变得更自信,等到长大后更有勇气去获得更好的东西。

因为他明白自己值得。

正如武志红说的那样:被看见的生命力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创造爱,如果生命力没被看见,将会衍生出来恨、愤怒等负面情绪。

其实很多时候,看似孩子需要的一个玩具,一份零食,但其实孩子真正在意的是父母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我们拒绝也要耐心地回应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

毕竟只有一个从小感受到父母的爱,被充分满足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眼里才会有星辰大海,心中才会有天地乾坤。

作者简介:

夏晴风,多平台签约作者,一个宠娃狂魔的妈妈,深入研究儿童心理,致力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