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在经历了唐宋时期的大繁荣之后,却在元明清时逐渐没落。这个时期除了被明清时期的人鄙视的赵孟頫以外,鲜于枢还算有点名气,至于其他人,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这些马上的英雄,提起笔来却有点难度。同时,大部分蒙古人看不起汉人以及他们拥有的文化。因此,代表文化的书法也处于消极状态。

沈度行草至梁仲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时期,书法的没落,恰恰相反,是因为明朝对文化的重视。明朝重开科举,很重视试卷的书写。要求都要用楷书答卷,务求工整。可以说,“卷面分”从明朝就开始了,不是今人的独创。我们把这种字叫做“馆阁体”,其特点是字体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

董其昌就是因为书写没有其堂弟工整,虽然文章做得最好,也只能屈居第二。他因此发奋学习书法,师法颜真卿《多宝塔》,渐而学习魏、晋之法,临习钟、王。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悟出得笔的深意,提出“起笔处要提得笔起”的概念,最终脱离“馆阁体”,异军突起成为时代扛鼎之人。

沈度楷书谦益斋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大多数的书写者,为了功名前途,只求把字写得符合应试要求。如此便成了媚俗之书,这就是蔡邕说的“迫于事”的书法,“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明朝馆阁体有四位代表人物,沈度,以及他的弟弟沈粲,他的儿子沈藻,还有一位七岁便因书法水平高被选为翰林院秀才的姜立纲。沈度还被后人称作馆阁体的鼻祖。

沈度隶书归去来兮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度也是因为书法写得好,被明成祖朱棣召入翰林院的。他擅长篆书、隶书、真书、行书、八分书。尤其以八分书最为高古,浑然汉意,很受朱棣赏识。明李绍文在《皇明世说新语》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太宗征擅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羲之”。

下面这幅沈度的《敬斋箴册》,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用笔利落沉实,笔力劲道。点画起笔、落笔、撇脚捺角、转折勾挑,即法度森严,又不刻意做作。结构以方正为主,结字匀停,丰润淳和。牵丝搭笔,来去自然,爽爽然颇有晋唐韵味。

沈度楷书敬斋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告诉你这是后人说的“馆阁体”,是不是觉得,这幅作品就是很美呢?馆阁体,最初是对于永乐年间一种诗体的称呼,主要是内阁官员所做。因为明朝皇帝召集擅书士人撰修《永乐大典》,要求书写务必工整严谨。在内阁、中书、翰林院形成的一种书写风格。

当今的田楷,也称法度严谨,如果与沈度的作品相比,立分高下。艺术不管在表达哪种情感,欣喜也好,愤怒也罢,或者上进,或者沮丧,都有一种表达。就算是一个形同疯子的人,也是有血肉,有精神的活人。

沈粲古诗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渭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可能没有普通人能看得懂的甜媚、安欣。但有着很深入人性内部的挣扎,这就是他的艺术价值。沈度的书法虽好,但难免甜熟,如人之世故圆滑,这才是被称作馆阁体的原因。

田楷,则唯有甜熟和森严的法度,丢失了传统带来的韵致,没有了书法“散也”的根本情趣。

董其昌放欧阳询千文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繇当时就有章程书之说,只是后来人们混淆了章程书、铭石书和行押书的功用,在明朝又被翻出来。馆阁体再怎么与书法不一致,还有实用的抄录功用。如今的人学书法,难道还想着入阁抄书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