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已成定论,无可辩驳。但是在五台山佛教历史上,经历了比较长时段的论证过程,此过程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佛陀跋陀罗翻译《华严经》,终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澄观 (738-839)撰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在这近400年的时段内,关注五台山的高僧大德都被“卷入”这一正名运动,最终完成了从“清凉山”到“五台山”的转换,从而也加速了文殊菩萨与五台山清凉圣地的融合。

一、《六十华严》的记载与“清凉山”之疑

追本溯源,五台山与文殊菩萨和般若三者之间的关系源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这一年,佛陀跋陀罗翻译《华严经》五十卷(后开作六十卷),历时两年完成。该经有一段历代信仰者乃至研究者经常引用的,同时也是五台山最引以为自豪的佛陀的宣示:“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毕竟这是“出于金口”的,单是这一说法就为“清凉山”贴上了立足佛教世界的标签。

但是清凉山在哪里?它就是五台山吗?黄夏年先生《清凉与清凉山》一文,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他引用吕澂、方立天、杜继文和中村元诸贤的观点,认为纂集《华严经》的西域僧人“极有可能把中国内地的山峦叠障,风景优美,物华丰富,气候凉爽宜人,又以神仙迭出闻名,处于西域东北方的五台山移植于经内,使其成为西域佛教徒的遐想境界和传说中的文殊菩萨所住的清凉道场。”第二,《华严经》可能编纂于古印度案达罗地区而不是西域,这样,“东北方”的清凉山很可能就是喜马拉雅山。因而五台山的自豪毕竟因为“清凉山”方位不明而多少有些理不直、气不壮,当时的佛教徒多少有些含糊不清而甚感遗憾,信仰的虔诚迫切需要永久地建立五台山和《华严经》的预示与被预示的关系,只有这样,五台山才是名正言顺的。

图:佟京城 文: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