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你和孩子的相处还愉快吗?当你真正每时每刻跟孩子在一起时会发现,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们所说的某些话,做的某件事,可能都在暗中影响着孩子,塑造着他的品行和三观。所以,为人父母者更要勤学善思,科学育儿,才能事半功倍。

以下影响儿童教育的5个心理学实验,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棉花糖实验

关键词:自控力、环境影响

实验过程及结果

初始实验

上世纪60、7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Walter Mischel 招募了600多名四岁的孩子参与实验。研究人员把他们带进房间,房间里放着一颗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孩子,自己有事情要离开一会儿,如果他回来的时候,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那么就可以得到一颗额外的棉花糖作为奖励;如果吃掉了,则没有奖励。结果,2/3的孩子吃了棉花糖。14年后,工作人员找到当年实验中没吃掉棉花糖的1/3的孩子作后续调查,他们发现,那些能够抵抗棉花糖诱惑的孩子,在集中注意力和推理能力上面的表现都比别的孩子好。

进阶版实验

这个实验结果确实影响了不少父母,他们希望通过训练孩子来帮助提升其“延迟满足的能力”。但是罗彻斯特大学Celeste Kidd教授及其团队重新改良了这个实验,并得出了一个值得让家长反思的震惊结果。

他们把实验改成了两步。第一步,将孩子分为A、B两组,让孩子们画画,旁边放了一盒用过的旧蜡笔。

A组由“可信的大人”主导,告诉孩子可以用现在的旧蜡笔,或者稍等一下,她会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蜡笔。几分钟后,大人真的拿来了新蜡笔。

B组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导,同样的情况下,这个大人食言了,没有拿来新蜡笔。

经过了第一步的“热身”,第二步Celeste Kidd才引入传统的棉花糖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在第二步的棉花糖实验中,A组(大人守信的那一组)孩子延迟满足的平均时间达到了12分钟,而B组(大人不守信的一组)只有3分钟,A组测试出的延迟满足能力比B组孩子整整高出了四倍!

看出来了吗?原来自控力的真相在于:孩子是否相信你的承诺!也就是说,他们生活的环境会深刻地影响其自控力的发展。

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即使再小的事只要我们答应了孩子,就一定做到,这样我们为孩子塑造出一个信守诺言的环境,那孩子也更愿意自控;可如果他们身处“出尔反尔,连哄带骗”的环境,那孩子就会失去对环境的信任,自然不会考虑自控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波玩偶实验

关键词:榜样示范

波波玩偶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于1961年进行的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实验。

实验过程及结果

班杜拉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观看一位成人(榜样)殴打一个波波玩偶。控制组、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各包括24名儿童,分别观看攻击性行为,以及观看非攻击性行为。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再按性别再次分组。然后再分别观看同性榜样和异性榜样。

实验结果:

1. 观看暴力行为的实验组一中的儿童,模仿性暴力行为的水平远远高于观看非暴力行为的实验组二以及对照组。

2. 男孩比女孩更愿意模仿同性榜样,女孩模仿女性榜样的证据不明显。

3. 男孩模仿肢体暴力的行为多于女孩,而男孩和女孩模仿语言暴力的程度差别不明显。

4. 榜样为男性时,女孩在模仿阶段会表现出更多肢体暴力;榜样为女性时,女孩在模仿阶段则表现出较多语言暴力。

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榜样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森塔尔实验

关键词:激励、赞许

罗森塔尔实验是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最著名的实验。

实验过程及结果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对他的看法和态度,就像镜子一样折射着他们的形象。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对孩子充满信心,相信他们能发展得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定位速效实验

关键词:明确目标、反馈、效率

实验过程及结果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前去10公里外的村庄。

甲组学生不知道村庄有多远,只跟着导游走,刚走二三公里,就有学生叫苦,走到一半学生开始抱怨,情绪低落而且开始散乱,最后溃不成军。

乙组学生仅知道距离目的地10公里,中途没有路牌,只跟着向导走,走了多远还剩多远一概不知。于是,不到一半路程,就有人叫苦不迭,速度也越来越慢。

丙组学生不仅知道距离,还能不时看到路牌,上面写有里程,走了多远还剩多远都非常清楚。结果,这组学生全程精神饱满,没人叫苦。

实验结果可想而知,丙组最快,乙组次之,甲组最慢。

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学习结果的及时了解对孩子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另外,给孩子定目标时既要有长远目标,也要有短期的计划,这样他才能有的放矢,高效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格尼克效应(实验)

关键词:心理张力

实验过程及结果

俄国心理学家布鲁玛·紫格尼克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她给128名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如读小说、制作泥人、做算术题、看图作文等,让孩子们完成其中部分作业,而另一些作业则在进行到一半时令其停止,不再完成。几小时后,紫格尼克要求孩子们回忆所做作业的细节,结果发现,有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记住尚未完成的作业,而对已经完成的作业则印象模糊,甚至不记得了。

紫格尼克的结论是:人们对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这就是所谓的“紫格尼克效应”。

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读完一本书等,这就叫“心理张力”。“心理张力”可以使人经常处于“适度紧张”状态,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在了解紫格尼克效应之后,家长可以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培养孩子灵活的 “心理张力”,比如对于“心理张力”过强的孩子,可以适当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放松下来,不必追求完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实验还有很多,您要是感兴趣,可以自行学习,一定会让您收获不少,教育孩子时也会更加从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