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王正元 徐庆

2020年“十三五”收官,四川泸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3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2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如何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2021年泸州两会上,民建泸州市委联合泸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带来了一份关于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提案。

关键词:资源要素“合起来”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横向整合农、林、水、交通、文旅等多个领域涉及农村产业振兴的规划,纵向规划到区县、乡镇和村组,落实到项目和田块,形成优势突出、三产融合、配套齐全、覆盖全面的乡村产业专项规划。

引导每个区县重点发展1-2个产业,切实改变“大而全、多而弱、散而乱”的现状。市、区(县)、乡镇成立乡村产业振兴领导组,统筹协调区域内“三农”工作,系统梳理、整合和优化各部门的涉农政策、资金和项目。

制定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重乡村产业发展考核分值,切实发挥好“考核杠杆”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产业品牌“亮起来”

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特色园区,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导城市资本规范进入农村,与乡村资源结合,造就一批乡村振兴经济实体。抓点示范,形成一批乡镇和村级振兴的示范样板。

支持集体土地整社、整村流转,规范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引导农民散户向主打产业集聚,构建名副其实的农业特色产业带。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整合计划,积极组织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公用品牌、企业品牌评选活动,与中央、省级主流新闻媒体开展农产品品牌宣传战略合作。

关键词:产业价值“增起来”

发挥镇村“幅员面积有效扩大、资源要素叠加集聚”等优势,加快推动农村产业创新升级。在城乡发展的断裂带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

按照国家土地流转经营管理办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扩大流转经营规模,形成一批有规模、有效益、有质量的乡村田园综合体。

狠抓农村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和一二三产融合,推动产业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低端向两个高端跃升。

关键词:开放合作“动起来”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加强与川南、渝西毗邻地区的联合联动,延伸农村产业前后端、上下游产业链条,前端做大做强苗圃培育(养殖育种),中端运用科技攻关提升种养技术和产品品质,后端大力发展加工、仓储和销售等配套服务,逐步构建起区域协调、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探索成立市级“农投公司”,着力发挥自贸区、综保区、泸州港等平台作用,推动企业和产品“大胆走出去”开拓占领市场。

联合川南的宜宾、自贡、内江,渝西的江津、永川、荣昌两省(市)六地共建“巴蜀鱼米之乡”长江上游现代农业产业带。

关键词:人才队伍“强起来”

探索在村级党组织中设立乡村产业专职副书记,选配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党员同志到岗任职。

扩大“特聘村主任”探索范围,倡导离岗待退和正县处级以上退休领导干部加入乡村振兴“乡贤团队”再燃激情,选配一批爱农村、懂农业、有经验的干部到乡镇担任乡村振兴顾问。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和其它市场主体的经营管理人才“上山下乡”,探索创新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科研人员校企共建双聘、建立乡村产业专家顾问团等形式,培养一批“土专家”“乡创客”,解决农村人才不足问题。

强化对村社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着力建设一支农村产业实用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