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小伙伴苏苏怀了老二,开始关注二胎生活,这次她访谈了上海的5个二胎家庭,想想看看不同人家都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一起跟着她的访谈稿看一看吧。
二胎妈妈,还好吗
作者:苏苏
生于江南,在北京读了4年书
来上海12年
做过6年记者,也做过全职妈妈
喜欢阅读、写作和捯饬家里
曾经是坚定的一胎主义者
目前大女儿4岁,老二孕育中
之前曾在小号发过文章讲述了我二胎的心路历程,大家好奇的话可以看下
最近老二在肚子里已经6个月了,动得很欢脱。马拉松半程跑完,离二胎生活越来越近。
我能胜任一个二胎妈妈的角色吗?
所要面对的新课题有哪些?
我迫不及待地想和身边的过来人聊聊这些问题,还看了小土推荐的3本书籍。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黛西全职妈妈,以前是建筑设计师
姐姐 5岁,中班
妹妹 3岁半,小班
年龄差:1岁零7个月
备孕的经历是比较坎坷的,经历了一番治疗才怀上姐姐。所以对于老二,虽然夫妻二人都希望有,但从来不敢“计划”,因为总觉得不会那么容易。“二胎最好隔几年?”这种问题,她没有想过,能有就很好了!
没想到怀妹妹异常的顺利。在姐姐还不到2岁的时候,妹妹出生了。不知道是因为年龄太小,还没有发展出“嫉妒”这种高级的情绪,还是本身天性单纯,姐姐对妹妹的到来没有任何的抵触。黛西说,只读了一本《汤姆的小妹妹》,就是给姐姐所做的全部心理准备了。
相处妹妹刚出生那段时间,体力上是最辛苦的。
月子里,姐姐不习惯妈妈要常常给妹妹喂奶,会在喂奶时缠着妈妈陪她玩。但黛西觉得,那场面也不像吃醋,姐姐只是单纯喜欢妈妈陪伴。
虽然不是第一次坐月子,但黛西觉得比第一次还是要累得多。因为白天不能随时补觉了,总是想着要陪陪姐姐。这也是我接触的这么多对手足中间,唯一一个没有表现出争宠的老大,虽然她还很小。的确罕见,属于可遇不可求。
黛西说,感觉姐姐体验更多的,是有妹妹陪伴的快乐,而不是被剥夺的感觉。比如姐妹同屋睡觉。
妹妹快一岁的时候,终于可以睡过夜了。那时候姐姐不到3岁,一个人睡小房间,正处于会害怕黑暗的年纪。当妹妹和婴儿床一起搬进小房间,她很高兴,虽然妹妹有时候会哭,会吵到她,但终究是个陪伴。
矛盾到妹妹会走路后,有能力参与到姐姐的玩耍世界,场面不可避免地有点混乱。
黛西受了蒙特梭利教室的启发,为什么这么多混龄的孩子可以在一个空间内和平共处?他们怎么可以或是在工作毯,或是在小桌子上井然有序地玩着各自的玩具?“虽然我没有接受过正规蒙式的训练,但我看到孩子其实是有这个潜力的。”
于是她买了一条蒙氏工作毯,并告诉三岁的姐姐,如果不想要妹妹碰她搭好的玩具,她就要在工作毯里玩。刚开始,姐姐当然不习惯使用工作毯,因为需要打开、收拾,多麻烦!但当不听使唤的小妹妹又一次像怪兽一样扑向她精心搭建的玩具,并且妈妈根本无动于衷时,她就学乖了。之后,黛西帮姐姐把玩具挪到工作毯上,并告诉妹妹不可以碰工作毯,妹妹再扑的时候,她立刻介入。
这下姐姐感受到了毯子的神奇魔力。在妈妈的严格执行下,妹妹也学乖了,有时只是把手或脚耷拉在毯子边上,却也不碰玩具。
渐渐地,学会“和平共处”的姐妹已经不太需要工作毯了。最近她们用积木搭了动物园,两个人一起玩了三天之久,中间黛西只介入了一次。
人手黛西的妈妈和婆婆都在上海,并且属于任劳任怨型的老人。现在孩子们都上幼儿园了,基本上每人两周来一次。黛西是喜欢万事亲力亲为的类型,对她来说,要把孩子放手给老人带是很困难的,自己带虽然累,但可以省掉很多沟通的精力和麻烦。
黛西是一个很喜欢教孩子学东西的妈妈,常常带着孩子们做科学实验、各种手工,也会教姐姐背诗、学英语。最近妹妹三岁半了,她惊觉,在姐姐三岁半的时候,她都已经做英语启蒙一整年了,而妹妹此时还只会说hello。
心里话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姐妹二人身上花完全一样多的力气,但把姐姐教好了,妹妹也多一个学习的榜样。
小雅:职场妈妈,HR经理
姐姐 4岁半,中班
弟弟 2岁半,托班
年龄差:1岁零10个月
备孕小雅一开始怀孕非常不顺利,结婚十几年才有了这姐弟俩,加上年龄差得近,最近几年体力上着实辛苦。
人手目前,他们一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老人主要帮忙辅助接送孩子,以及做三餐。等今年9月份弟弟也上幼儿园之后,老人们会回老家。
寻常的一天,小雅的闹钟会在6:45响起,用音乐把孩子们唤醒,在床上边玩边穿衣服,7:10左右出房间,给孩子们洗漱、吃早餐,8点左右出门,她送姐姐到较近的幼儿园,丈夫送弟弟去较远一些的托班。如果丈夫出差,就由爷爷来送弟弟。
不常送弟弟,让小雅有些愧疚,有一天送了一次,弟弟一边走一边对着她笑成了一朵花。
晚上,丈夫一般下班较早,6点就到家了,小雅要到7点之后。在她下班前,家人们都已经吃过晚餐。孩子们很喜欢妈妈给他们再投喂一些食物,是他们表达对妈妈的亲热的一种方式。
在洗澡前,爸爸妈妈会和孩子们玩玩游戏,搭搭积木什么的。姐姐几乎每天都有火花思维AI课,小雅还会给孩子们读读英文故事书。弟弟说话比较晚,最喜欢爸妈给讲和动物有关的书,最爱的书是《动物的朋友圈》。启蒙没太多力气顾及,“怕耽误孩子”她说。
9点左右,在床上打闹过一番,孩子们就睡了。小雅偶尔会和他们一起睡过去,但更多时候会到23:30再睡。
就这样日复一日。周末也是围绕着孩子们转。周六早上,小雅会带女儿去上画画班,专门报了一个比较早9点就开课的班级,丈夫则带着儿子在附近遛一圈。中午回家午餐,下午午睡醒来,再带他们在附近玩。
相处刚有姐姐的时候,现在想来,也还能挤出一点自己单独的时间,等弟弟出世,生活则完全是围绕着两个幼儿的需求在转,一刻不停。
关于两个孩子争宠的问题,小雅心里一直有个遗憾,就是刚生完弟弟没请月嫂,刚回家的那十来天,她常常需要在房间给弟弟喂奶、哄睡,姐姐那会儿不过一岁半多,常常会去拍房门,想和妈妈在一起。但她那时候实在太累,没有更多的体力,最后是只能把房门锁起来,小宝宝(姐姐)就只能在门外哭。“怕孩子心里受伤害。”她说。
后来他们火速找了一个月嫂,运气还不错,月嫂挺好。此后,除了喂奶,她就能解放出来陪小姐姐玩了。月子期间也单独带姐姐出了几趟门。
到现在孩子们慢慢长大一些,争宠的现象依旧存在。比如妈妈亲了弟弟一口,或者买了一个新的玩具给弟弟,姐姐就会说“我也要”。有时候下班回家,两个孩子争着要妈妈先抱自己,妈妈说,两个一起抱,俩人都不肯,非要争先,妈妈就说,那就都不抱了,于是又是大哭一场。
不过两个小家伙闹完,很快又会玩到一起去,并且他们很会互相帮助。比如弟弟有了几个新的恐龙,他就会主动塞给姐姐一个,在外面游乐场玩耍,如果有小朋友推搡弟弟,姐姐也会为弟弟出头。总之,很相爱相杀的感觉。
小细节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常常四个人一起活动,而单独和其中一个孩子的时间就少而又少。小雅说,之前有好朋友提醒她,可以定期和两个小孩单独约会,但是实施起来有时候有点困难,常常被忽略了。这次春节体会到了一对一的好处真不少:
一、更轻松。姐弟俩没在一起时,能量和调皮程度都减了50%。
二、更专注和孩子建立关系。四个人的时候是很难专注的,每个人都对着另外三个,并且时不时要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纠纷。专注对着一个孩子时,会让你更了解他,也更可以建立和孩子特别的回忆。
三、孩子会很有幸福感。因为这是妈妈专门为他们个人投入的时间。小雅记得有一次带姐姐去公司,在公交车上时她一直笑眯眯而且话不停。
有时候,家里老人和邻居们会很明显地表现出对老二的喜爱,小雅说,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花在姐姐身上的。她能明显感到,有时候姐姐会因为别人更喜欢弟弟而失落,看到弟弟讲话不清晰逗乐了邻居,她就也学着弟弟牙牙学语的样子。
未来打电话给小雅的前一天,她刚签署了房屋买房合同。最近她卖掉了市区较小的房子,置换了一套郊区的三房,想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因为孩子们的性别也不同,未来还是需要三室的。
等到爷爷奶奶回了老家,他们准备请一个好一些的阿姨帮忙接孩子们放学回家。至于能否行得通,小雅说,目前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她做好了灵活就业的心理准备。
徐小薇全职妈妈,以前是幼儿园老师
哥哥 近5岁,中班
弟弟 3岁
年龄差:1岁零10个月
徐小薇从老大出生开始做全职妈妈至今,打算等今年9月老二也上了幼儿园,先帮他适应一段时间,因为孩子可能会生病频繁请假,之后看看有无合适的兼职工作。
人手她和丈夫都是上海人,独生子女,一直很向往有弟兄姐妹,俩人从结婚就达成一致要生两个孩子,希望他们未来彼此有个照应。
从老大出生,她就很坚定要自己带娃,只是当时没想好要带多久。最近会感到有些遗憾,要回去工作的信心好像不那么充足了。“以前觉得,我本来就是做幼教行业的嘛,做全职妈妈对未来回职场也是加分的。但其实还是很不一样,会有脱节。即便孩子们都上学了,我也不可能朝九晚五。”徐小薇说。
徐小薇和丈夫都很认可在孩子小时候有段与他们一起成长的时光,也希望可以自力更生地带领孩子,让老人有更幸福和自由的晚年生活。平时老公对家里的支持也很大:饭菜都是先生做好备好,清洁卫生的家务大部分先生完成,晚上还有固定陪伴孩子的时间。“可以说是全方位支持我专心做好养育孩子的事。”她说。
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徐小薇做过一点兼职,但老二出生后,完全没有多余的精力做兼职了。对于再出发工作,先生的看法是只要他的钱够用,就可以全力支持小薇一直做着全职妈妈。
前阵子很焦虑学区房的事儿,但家庭财力上还是不太够。 丈夫一直不太焦虑,因为他们夫妇小时候上的也不是什么好学校,但二人学业都不错。 现在她把重心更多放在家庭教育上,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处徐小薇的两个孩子年龄差也很小,但她觉得总体上这样的年龄差还是挺好的,现在很能玩在一起。
老二刚出生的那两个月,他们住在上海的爷爷奶奶家,等第三个月回到自己家,哥哥开始了各种行为倒退,自主进食和自主入睡都没了。
后来又过了几个月,老二半岁了,吃奶、睡觉都很规律了。徐小薇开始用一个双语启蒙的课程给老大做英语启蒙,课程内容很丰富,包含很多游戏,可以说,她把关注都放到了老大身上。
当时妈妈陪哥哥的时候,弟弟就放在一个安全座椅里面,在边上看着他们,他也不怎么哭的。
可能也正是因为一直不怎么受关注,弟弟的独立能力特别强,走路、吃饭、穿鞋、洗手、穿衣,各种都是坚持自己来。他平时对哥哥有很多观察。比如上厕所,弟弟会很好奇去厕所“观摩”哥哥,在这种潜移默化下面,他很愿意主动尝试做各种事。
哥哥总体上算是友好的,但偶尔也会欺负弟弟,比如踩踏弟弟、用身体整个压住弟弟,故意给妈妈看到。当更多的时候会抱抱亲亲弟弟,大人给弟弟换尿布的时候,他也很热衷于帮忙扔尿布。
两个人吵架哭闹的情况里面,还是小的去惹大的多一些。她一般会先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把两个人分开,强调别人在玩的东西不能去抢。“我们家的规则就是,给他们几个选择:轮流玩(每人5分钟),一起玩,还是分享?两个人达成共识之后,选定一个。基本上可以满足争执的状况。”总体是希望他们学习彼此相爱。
心里话,两个男孩性格差异很大,哥哥内向,观察型,慢性子,弟弟外向,性子很急,直来直去,连哭起来都比较大声。观察下来,外婆和爷爷更喜欢老二,奶奶则更喜欢老大,还挺明显的。
二胎最难的时候,就是两个孩子一起生病。
晓雯半职妈妈,心理咨询师
姐姐 13岁,初中
弟弟 8岁,小学二年级
年龄差:5岁
人手晓雯的孩子们比较大了,姐姐上初中完全可以自理,她的工作是自由职业,有工作的时间一般都提前安排在日程表上了,她可以安排好工作和生活。家里没有老人,也没有用保姆。所以,她既是一个半职场妈妈,同时也是一个全职妈妈。
晓雯当年生老大时,已经在一间公司做了4-5年。她正好也想换工作,更多地照顾家里和孩子,就换了一个薪酬低得多的工作,但上下班稳定,不出差。
老二不在计划之中,他出生后,在老人帮忙下过渡了几个月,晓雯就辞职了自己带。但值得一提的是,大概在10年前,她就有一个憧憬,就是将来要成为自由职业者。可以说,是老二的到来,把她往前推了一步。
一晃8年过去了。最初的三年,晓雯是完全在家,没有工作的。等弟弟上了幼儿园,她才开始脱身去做自己的事情。
有时候,晓雯下午要给学员上课,四五点钟没法接孩子,她就请邻居,或者是弟弟同学的妈妈帮她接弟弟回家。姐姐已经是自己骑车上下学了。等她下课回家,再做饭。家务也是利用空余时间完成,这也需要丈夫深度参与到育儿中来。
弟弟出生后,晓雯有段时间每个星期天要出去上一个长程的培训,这就促使丈夫必须参与带娃。现在,她周末有时候要给学员开设工作坊,那丈夫也得一拖二。
“一开始也做得不咋地,就多鼓励吧!”晓雯说。
相处被问到二胎之后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晓雯的答案是二胎冲突。虽然书上都说,一般年龄差4-5岁的手足争宠问题不会像相隔1-2岁的那么严重,看来都是因家庭而异,没法一概而论。
晓雯本身开设一些父母课堂类的课程。据她观察,二胎冲突非常普遍,因为父母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陪谁好呢?曾经独享宠爱的老大比较容易有被忽略的感觉。另外,当两个孩子发生了纠纷,父母应当如何处理?传统父母会出面调停,而且说辞通常就是,老大要让老二。这就造成大的很生气,小的更加依赖大人帮的局面。
晓雯说,应对二胎冲突,父母早期的做法还蛮重要的,因为如果早期没处理好,父母比较偏袒一方,基本上冲突会愈演愈烈。
在弟弟读幼儿园、姐姐还在小学的时期,晓雯家姐弟俩的冲突会更多一些。他们夫妇采用的办法是一对一的公主时间、王子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另一个孩子是不参与的。
心里话不用去追求“一碗水端平”,处处公平,反而是一种不公平,要结合孩子的特点来。老大比较敏感,过去在小学里成绩中等,信心不是很足,可以说是淹没在人群中,所以她对老大的关注更多,而老二本身是一个很自我驱动的孩子,天资也不错,那就尽量不去过多地干扰他。
生老大的时候是26岁,那时候相对更紧张一些,总想着怎么做会更加好,生老二的时候,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和笃定了。
贾青做过职场妈妈、全职妈妈
哥哥 23岁,大学毕业
妹妹 19岁,gap year中
年龄差:4岁
贾青的孩子们都成年了。哥哥学的是商科,妹妹即将要读心理学方面的专业。
儿子五年级的时候喜欢踢足球,也交了不少朋友,就是那个阶段明显开始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贾青觉得自己比较像个养育者、帮助者。同一时间,他和妹妹争宠的行为也不再出现了。
贾青印象很深,妹妹小时候什么都以哥哥为标杆,哥哥学什么他就想学什么,比如,画画、钢琴、直排轮、游泳,等等。
这种时候,她常常会出手阻挡一下。后来发现妹妹手蛮巧的,贾青带她上了很多不同的课,而这些恰好是哥哥完全没有兴趣的,妹妹才慢慢走出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成就感,这已经是小学比较高年级的时候了。
女儿10岁了参加学校游泳校队,课后也参加不少活动。因为不像哥哥常常跟朋友在一起,所以在家时,妈妈仍是她最大的玩伴。“可能是老幺又是女儿,我对他手把手的照顾比对哥哥来的多。”
慢慢长大后,妹妹很热心于公益活动,并且对男女平权的议题非常重视,可能是看到社会上太多对女性的不公,所以她非常想成功,证明自己。
因为孩子们都已经成人,妹妹又马上要进英国知名学府读书,常常有人问贾青怎么教小孩。她说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孩子们也有很多缺点,做了20多年的妈妈,如果可以再来一次的话,她会更多试着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比如一起打游戏,走近他们的世界;也会多认识他们的好朋友,不止于寒暄而已;会更多听,更少说,多去了解,少点说教……
心里话小时候觉得蛮费钱的。衣服不能共穿,玩具不能共用,连书都是一人一套(因为喜欢的类别完全不同)。现在回头想觉得很奇妙。从小吵起來简直要人命,现在妹妹却是哥哥的最大迷妹,撒娇功力叹为观止。我很喜欢旁观他们俩相处的样子。现在感情变这么好,是当年水深火热中的我完全想不到的。”
采访聊了很多,最后再来说说跟二胎相关的书吧。
《读懂二孩心理》
原作名: Understanding Sibling Rivalry
作者: [美] T.贝里·布雷泽尔顿
译者: 严艺家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Understanding Sibling Rivalry。的确,全书都是关于手足之争的内容……很适合作为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现在又在政策放开后想或已经生育二胎的中国家长,尤其是对“手足之情”抱有太多浪漫幻想的那一型,哈哈哈。
书很简单好读,比较实用手册的那种类型,没太多理论。
当小宝宝出生,大孩子会产生嫉妒的情绪,或做一些“坏”的事,以此来争夺家长的注意力。但这时候还不是最棘手的。当小的半岁以后,可以翻身、可以移动,手足之战就是一触即发的状态了。
大宝攻击性比较强,父母对他的期待又比较高,所以容易失望。但这些把戏都说明了大宝内心的需求,他需要“界限清晰的安抚”。
首先,肯定还是要安抚他,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和批评,第二,让他知道明确的界限,安抚不代表捣糨糊,也不意味着过度心疼大宝的爱被“剥夺”而产生不必要的补偿心理。可以教他命名和接纳他的各种情绪,比如:“妹妹把你正在玩的东西都弄乱了,你觉得烦死人了。”帮他表达出来。
等孩子们都长大一些,要注意让他们学习团结,不要纠结于找出那个始作俑者,而是把争端看作一个让他们学习为手足共同体负责的机会。
对犯错的孩子来说,他可能是为了争夺父母对关注,或有别的动机,针对他的说教很可能反而让他觉得,这样也不错,至少父母不会忽略我,也就是很可能解决不了不良行为的问题。
对“乖”的那个,也没有什么好处,他更可能陷入“乖孩子”的自证预言,虽然看起来不错,但内心容易冷漠,只关注自己做没做好,做没做对,缺少了对他人的关注。
虽然争宠的情况很可能是持续不断的,但大宝同时是小宝学习的榜样,对小的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宝也会意识到弟妹的学习兴趣,获得小宝的狂热关注,会让他觉得满足,有时,他会“成熟”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到一个比较低幼的标准,好让小宝成功地模仿。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一读的内容。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
副标题: 让孩子停止纷争,保持亲密情谊
作者: 【美】劳拉•马卡姆博士
译者: 孙璐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它改变了我原先一个简单粗暴的观念:孩子们哭闹打架,除了客观的纠纷,更多的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所以才会很夸张地哭喊。所以不要落入他们的“圈套”,要淡定,才能有效减少这样的争执。
其实也不是说完全错误。但现实没那么简单。
《平和式教养法》指出,没有父母的干预,兄弟姐妹的确较少打架,但这可能是因为孩子觉得无法说服兄弟姐妹考虑自己的需求,所以放弃了争取。残酷的说法就是:弱者只能服从。
不少研究表明,在有兄弟姐妹环绕下长大的孩子,社交能力并不比独生子女更好,而且大多数兄弟姐妹会争吵多年。也许问题就在于,同胞互动并非都是积极的。也许正好相反,孩子可能从手足那里学到了欺凌的技巧,而不是如何去爱。
我一下子觉得有点压力啊。父母的责任真不小啊!
到底该怎么做?
父母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做裁判,做裁判意味着,一方被裁定为胜方,一方则被驳斥。在同胞关系里面,孩子们很难客观看待这一切。只要有人在父母的干预下“赢了”,即使他真的没错,另一个孩子也会觉得父母偏心,于是心怀不满,于是更有可能引发下一次的战争……
平和式教养法提出的观念是:这种时候,父母可以重申家规,然后帮助孩子们向兄弟姐妹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孩子有信心通过满足双方的需要来解决问题,并借此发展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说 孩子才能和平相处》
原作名: Siblings without rivalry: how to help your children live together so you can live too
作者: [美] 阿黛尔·法伯 / [美] 伊莱恩·玛兹丽施 / [美] 肯伯利·安·蔻
译者: 王欧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这本书是讲同胞竞争的同类书里面的“鼻祖”了。全书以主题课堂的形式展开,因为两位作者有很多自己的实战经验(都是三娃妈妈),又在全美各地办了多期讲习班,所以书的内容都是活生生的案例,还配以漫画,几乎没有什么理论,蛮通俗好读。
最后再小结一下印象最深的3个点:
首先,当然是二胎争宠的话题。
最近我家姐姐就为旧衣服不想给妹妹穿而闹了点情绪,每天都宣称要变小,做一个小宝宝,让肚子里的宝宝做一个毛绒娃娃。
接受访谈的妈妈们,以及3本二胎育儿书,都花了最大的篇幅来说二胎(或多子女家庭)的争宠问题。
第二,是不同孩子性格迥异。
我发现自己,已经忍不住地会对比两个孩子了。
老二就是胎动很多,很有“存在感”,几乎夜里每次醒来,她都有动静,有时候顶得我肚子一角硬邦邦的。老大那时候胎动不多,有也是很温柔的几下,意思意思,“妈妈,我在哦”,然后就安静了。
我觉得基因的排列组合真的很有趣,让我们有机会感受养育不同性情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体验。
第三,是二胎家庭的人员配备,以及母亲的职业发展问题。
这次的受访者里面,既有职场妈妈、全职妈妈,也有兼顾家庭的半职场妈妈(孩子比较大)。但她们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忙碌,实在是辛苦。
二胎任重道远,祝自己好运吧。
全文完,这篇的作者是苏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