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浙江多地遭遇较为严重的冬旱,用水告急。2月4日,宁波防指导发布《关于宁波城区实行临时限制供水的通知》,要求自2月5日23时起至2月20日24时,全市主要供水水源实行统一调度,控制宁波城区供用水总量。

近日,宁波“大水缸”之一的皎口水库因连日干旱见底,被淹没40多年的古村遗址重见天日,这里意外成了一处网红打卡点,市民蜂拥而来,原本寂静的乡道也停满了车。甚至有好事者,带着金属探测仪跑来“挖宝”。详情请点击

2021年,皎口水库干涸见底。余磊/摄

小时记者查询了一下,发现在1967年,宁波发生过一次更为严重的大旱。

“大旱,六月二十三日至十一月一日连续132天不雨,田晒白开裂,作物枯焦……老市区部分工厂因缺水停产,象山大塘千余人日驶200艘船只外出运水……”这是《宁波地方志》上,关于1967年宁波大旱的记载。

溪床断流、河网干枯,东钱湖、姚江水尽……对于那场干旱,不少宁波人都留有深刻记忆。尤其最近,作为宁波“大水缸”之一的皎口水库水位退至库底,又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了缺水的岁月。

“长这么大,印象中那年的干旱是最严重的。”回忆起1967年的那个夏天,今年58岁的老宁波人陈先生脑子里浮现出很多过往,“今年虽旱,但生活在城市的我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便。50多年前的那场大旱,那才叫一个苦呀!”

“孩子负责守在井口,看到积了一点水,就欢呼着跑回家告诉大人”

1967年,陈先生年仅4岁,可对于缺水的记忆,却异常清晰。

因为太难了。

陈先生父亲是军人,常年在部队,所以他小时候就住在宁波江北的外婆家。一家八九口人,平时用水,主要靠院子里一只大水缸,下雨天,屋顶的雨水顺着屋檐流淌下来,积到水缸里,够一家人洗脸洗衣;喝水,靠的是附近一口直径两米宽,深十多米的大井,井水充沛,常年不断。

那个年头,宁波人家用水几乎都是如此。

直到1967年,梅雨天没有一滴雨,成了“空梅”,到了酷暑,只有烈日,没有暴雨,连台风都没了踪影。

根据《宁波地方志》记载,1967年,从6月23日至11月1日,宁波连续132天无雨。

院子里接水的缸成了摆设,想要用水喝水,只能每担花1分钱,去取水站肩挑手提。

取水站一般就在居民家附近500米以内,能辐射周边几百户人家,但取水的人多了,水站的水也成了稀缺品。

排队的水桶,从半夜就开始摆上,还有人放上一张破椅、放一块石头,写上名字,就当排队。

“刚开始还能排队取水,后来水越来越小,水龙头放出的水还没有我的尿急。”那时候,陈先生跟着大人去接水,常常坐在连接两只水桶的扁担上,“大人离开做事,我就在那里坐着,一等就是大半天。”轮到接水,灌满水桶还要花上十几二十分钟。

渐渐的,取水站没水了,家附近的井水也快干了。

陈先生外婆家旁边的那口大井,是周围居民饮用水的希望。“打水的人多了,井水也不够了,一桶水打上来了,井水要慢慢才积蓄回来。”井口边也有了排队的水桶和人群。白天等大人们上了班,像陈先生这样的小孩常常一有空就低头往井里探,一看到水积了一点,就欢呼雀跃跑回家,叫家里大人拿着吊桶来打水,“能打一点都是好的。”

姚江干涸见底,泥土干成了梅花桩”

干旱还在继续,到了夏天最炎热的时候,小河小溪都枯了,不少人跑到姚江取水。

在宁波人的记忆中,姚江是不会干的。平时岸边有抽水机,抽上来的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部分工业用水。

当生活用水都没法保证,抽水机停工,但还是无法阻挡江水慢慢干涸。

陈先生外婆家,距姚江步行15分钟。他的舅舅会拉着三轮车,把两三百升的水缸运到江边取水。

小时候贪玩,陈先生就躲在水缸里一块去了,等到了姚江边,他钻出来一看,江底都干得开裂了,人站在江底,就像站在梅花桩上,“裂缝宽的地方,足有十几厘米,能掉进得进去一个小孩子。原来江里的一些鱼,可能水少了就钻到泥土里了,泥土裂开,这些鱼干的头在这边,尾巴在那边,也断裂开了。”

2021年,皎口水库见底。余磊/摄

只有江心有一点点水,就成了取水人的希望。在湿泥上挖一个大坑守着,等水慢慢从四方流过来,然后用水瓢小心地江水舀进桶里,装满一桶,再提到岸边倒入大水缸中。

想要灌满一缸水,得花上半天时间。

当时,姚江水最深处,当属姚江大闸附近。姚江东接大海,淡水和海水交汇,以前常遇到咸潮问题。江水少了,海水倒灌,周边的农田就成了盐碱地,会影响农业种植。

为彻底治理咸潮,1958年8月,宁波市政府开始在江北湾头地区兴建姚江大闸,一万多名青壮年用手挖肩挑的原始方式,开挖出一条宽200多米,长1200多米的新引河,并在引河的南侧兴建了姚江大闸。这套工程,将来自东海的咸潮彻底地阻断在了大闸的南面。

“大闸附近原本水面宽几百米,白天取水的人一多,连大闸周边都见了底。过一晚上,水慢慢积蓄,也只能积蓄出一两米宽的水面,成了一条小河沟。”

那时候住在姚江附近的市民,大多这么干。舀上来的江水淤泥浑浊,就扔进一点明矾,搅拌一下稍作沉淀,算是消毒了。“口感肯定是不好的,但也没办法。姚江、东钱湖都干了。”

2021年2月21日,受旱情影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小岭头水库水位下降。图片来源于CFP

“码头来了送水船,在码头下淋了个痛快”

当年,旱情延续,居民吃水成了困难,宁波市政府安排从上海运水。

“宁波到上海有班轮,3000吨的轮船,晚上坐船,睡一夜,第二天早上就能到上海,水就用这种船运过来。”陈先生印象中,到轮船运水已经是9月份了,但天气还是热,运水的船一到,就会有人在小巷子口大喊:“快到轮船码头去挑水!”

码头上,水桶摆成一排排,水手就拿着消防龙头,给每个排队的水桶放水,“水大,水桶几秒钟就接满了。”

消防龙头不关闭,趁着换桶的间隙,陈先生就钻到龙头下面,浇上一身凉水。“排队的大人们就夸赞我这小顽真聪明,这样就洗好澡了,又可以给家里省水了,把我美的呀。”

毕竟那时,洗澡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家里的大人,总是随便用毛巾擦一擦身,像陈先生这样的小孩子满身臭汗,就只能在木桶里洗澡。洗完澡的水,还要用来洗衣服、拖地、打扫卫生,不舍得倒掉。

“小孩子都喜欢玩水,以前夏天都要玩的,打水仗,在那一年就想都不要想了。”所以在消防水龙头下淋水的清爽肆意,哪怕过去了几十年,陈先生至今难忘。

如今,陈先生已经58岁,聊起旱情,还是一下子就联想到1967年。“记忆中1971年也有过一次,但没这么严重,之后台风来了,旱情就缓解了。”

欣慰的是,随着宁波水利基础设施逐渐增多,宁波抗旱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1968年,当时省里批准修建皎口水库,并于1970年开工。1975年建成后,皎口水库成为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也是宁波名副其实的“大水缸”。

除了建设大中小型水库,充分挖潜境内水源外,宁波还积极向外引水。

2019年1月8日,浙江新昌,宁波市民参观钦寸水库。图片来源于CFP

2020年6月19日,宁波境外引水重要工程——位于绍兴市新昌县的钦寸水库举行通水仪式,1.26亿立方米优质原水进入宁波。日前,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提前启动西线原水和毛家坪水厂联通应急工程,完工后可将钦寸水库的原水输送至毛家坪水厂,能有效缓解宁波西片用水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