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下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新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新起出生于1956年8月,山东威海荣成人,早年在烟台工作,历任莱州市市长,烟台市委常委、莱州市委书记,潍坊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等职。

2011年12月,张新起出任青岛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2012年3月当选青岛市市长。

2012年2月,青岛市政府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植树增绿大行动的通告》,要求在全市开展大规模植树增绿活动。然而,许多青岛市民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存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嫌疑,而且执行过程不够科学、出现“铲草种树”的情况,并称张新起为“种树市长”。

2012年4月,青岛市相关领导在与网民的在线交流中就工作不足进行道歉,并承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2013年11月22日10时25分,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原油泄漏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

2014年1月10日,国务院对该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作出批复,给予张新起行政警告处分。

2017年2月,张新起辞去青岛市市长职务,转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18年1月卸任。

青岛市长毁草种树引质疑,其靠种树升迁屡试不爽

青岛市政府推动的大规模植树“增绿行动”,遭到青岛市民的质疑,新上任的市长张新起顿时成为了网络吐槽对象。上网呛声的市民对青岛增绿的看法,显然与新市长不一样。虽然此事引起媒体关注后,官方回应否认了汇泉广场要毁草种树,但市民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毕竟,早在2012年2月11日,《青岛早报》就曾透露,退坪种树,乃是青岛增绿行动的既定方针,这四字还被用作了预热报道的大标题。而且,据网友透露,中山公园的草坪已经种上树了,五四广场也正在施工······

市民的质疑和非议并非出自守旧或者意气,而是乐于摆事实、讲道理:青岛的绿化率真低到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需要这样不惜工本地增绿的程度了吗?植树为何偏要遮挡青岛为之骄傲的海岸风景线?整片前海景观绿化,奥运会前刚完成,到现在不足5年,为何就推倒重来?东海路新种的大树近乎“一米一坑”,缺乏日照和雨水的高架桥下也插满死活不详的树桩,如此短促的间距密植,这样不宜的空间栽种,目的何在?

是否有不顾品质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的嫌疑?政府计划年内种植乔灌木1000万株,准备死掉50万株,这样的95%的成活率真那么科学合理么?继而有网民纵深爆料,称新任市长是“种树狂人”,早在他任莱州、潍坊书记时,种树一直就是他升迁屡试不爽的法宝。

一位记忆力尚佳的青岛网民还重提旧事而忧心忡忡,锒铛入狱的原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当年效仿大连,热衷于种草,不惜对青岛老城区的大树痛下杀手。现在,倒了种草书记,来了种树市长,福兮祸兮未知,但折腾,而且是瞎折腾的疑虑则非常清晰,万一下一任主政者又打算种草,青岛情何以堪?

既然涉及大连,不由得让人愿意重提另一件著名的往事。在2004年,当时的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曾经在年初的省人大会议上,疾言厉色地斥责个别官员的形式主义和浮夸风,让人印象深刻。他反对以“经营城市”为名搞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认为这是劳民伤财,解决不了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他提出要避免“城市建设得像欧洲,农村发展得像非洲”的不良现象,强调城乡差距长期存在,就不能体现也无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追大连之昔,抚青岛之今,真个是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不过,显然仅仅感慨远远不够,还应该透过种树的现象琢磨本质,然后想法根治杜绝。具体到青岛新市长上任后迫不及待上马的增绿行动,正如有网友呼吁的,青岛官方应该积极回应,这项决策是否遵循了《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规定?否则,恐怕不但要被舆论贴上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标签,还可能遭受公众对某些官员为一己之私而毁掉青岛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风貌的质疑。

而无视政务程序所暴露无遗的权力的肆意妄为、长官意志的横行无忌,工作作风的独断专行,更理当予以严厉谴责和及时的制止。恰如闻世震离任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这种现象的进一步阐述和批驳:“无论是形象工程还是政绩工程,你可以看看搞这些工程的人的面目,大都急功近利,为了政绩,为了升迁,很多工程都是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也不是最急需的。有限的资源没有用在最急需的地方,而是从个人的政绩出发,结果是劳民伤财。”

事实上,众所周知。许多地方主政官员的权力过大,个人意志当道而独断专行,以公权谋私利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无独有偶,三人成众。如果说去年南京地铁施工移植梧桐事件,还仅仅是缺乏对历史文化和市民的尊重,在这方面高度同构但不够清晰的话,那么,最近曝光的福建省在将泉州港并入湄洲湾港的产业整合中,意图放弃千年古港泉州港之名,而传言称理由竟然是主管副厅长是莆田人而非泉州人,就很有让人瞠目结舌的功效。

幸而事后泉州市官方强调,不但要保护而且做大做强泉州港品牌,这才挽回文化遗产险些被糟践的危局。这些几乎触目可及俯拾即是的事例,危害大小强弱不同,但本质趋一:缺乏约束和监督机制的权力,不免沦为假公济私的工具,迟早总会祸国殃民。

在这里,笔者奉劝那些曾经以形式主义打造政绩工程的贪官们,早日悬崖勒马,主动向党组织交代问题,争取宽大处理。你们的旧账你们自己不去翻,但人民永远都会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