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到三国时期就不得不说百战百胜的子龙将军,他的名声几千年来家喻户晓,深得百姓爱戴。但唯一的缺点是虽然赵云很受宠爱,但是子龙的一生相比那些光芒万丈的同僚而言颇为暗淡。以至于许多人都在忍不住为赵云叫屈。身为乱世将军,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但是赵云一身正气不为名利所折服,即便如此,似乎依旧没有受到刘备的重用,是刘备嫉贤妒能还是有眼无珠?其实都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赵云的首位主公,公孙瓒对赵云的看法直接对刘备而言无疑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对赵云的职位安排上,师兄公孙瓒对赵云的待遇至少是值得刘备参考的。赵云在公孙瓒心中又是如何呢?这个和刘备后来如何安排赵云有着很大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说首个暗示。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暗示,基本可以看出赵云的为人,如果道不同就很难走到一起,意味着赵云换主是完全有可能的。赵云投奔公孙瓒的时候,说过这么一番话。当时袁绍比公孙瓒弱很多,尤其是在冀州地区。公孙瓒便就此问赵云,为何择选择他?当时赵云所说的大意是现在天下大乱谁是明主尚未可知,于是先求一个能以仁待人的地方,可以把战争对人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能让百姓免受倒悬之苦。这番话无疑是表达自己的初心与志向,公孙瓒后来告诉刘备,刘备历来与曹操反其道而行之,听得此言自然明白公孙瓒的保举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种暗示是公孙瓒结局的荒唐,公孙瓒在刘备成名之前就已经很有名气,但他的头脑却远远不如刘备灵活。公元195年,公孙瓒不敌刘虞旧部的复仇而大败。但此时,公孙瓒不思闭门思过如何发展,反而做出了一些荒唐的计划,他临河挖起战壕,筑于战壕内的土丘高达五六丈,又在丘上筑有营垒。公孙瓒则住在堑壕中央高达十余丈的土丘里,后来还撘起铁门,只允许妻妾留下,其余人员一律不让进入。俨然在战场上撘起了欢乐窝,将士卒与百姓的生存抛诸脑后。想来赵云在这段时间必然是心急如焚,随后不久公孙瓒兵败自焚。见证了公孙瓒的起落也算是一种暗示吧。亲眼见证了公孙瓒的失败,再看看眼前的赵云,谁是同道中人显而易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赵云便开始跟随刘备还直言“终不背德也”,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长坂坡人言叛逃,刘备抡起拳头便揍,赵云原来单骑救主浴血归来,陈寿后来评价说黄忠和赵云可比灌滕,滕是夏侯婴,他为刘邦主管车马,也曾救下鲁元公主和刘盈。可见按陈寿的标准赵云无异于李世民的近卫尉迟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因为这份信任,刘备在荆州初定的时候任命关羽为荡寇将军镇守襄阳,任命张飞为征虏将军镇守宜都,而赵云则被任命为偏将军镇守桂阳。乍听之下相差关张远矣,实则是刘备的知人善任,要知道当时的周瑜和后来的吕蒙也是被封为偏将军。相比于关张二人不世出的带兵本领,赵云一直都是紧随其后,虽然名头不及马超和黄忠,同样是刘备的正确主张。马超为流亡诸侯,黄忠有汉中之战,虽然名头不比,但实际地位却远在二人之上。赵云相比之下确实算不得天才将领,也没有关张那般威震华夏的战绩,但刘备依旧对其委以高位,所赖正是赵云的厚重,谨慎与忠诚。虽然前期不如关张,后期不如马黄,完美不及演义,终究是珠玉在前而刻意对比罢了,单论靠谱程度与信赖以及实际权力,赵云绝对是刘备身边为数不多的几个武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