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成长中的我们,并没有表面看上去地那般宽容。

后来的我们,只是越来越沉溺于,一场“心口不一”的戏码。

因为,即使随着经历的增多,道理懂得越多,曾经那些郁结于心的人事,能让自己从理性层面表示理解,给予宽容。但终究,理解和宽容这两个词,并不代表真心地喜欢。

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与自己观念差异的人事,我们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表情突兀地表示拒绝,冷漠或反对。

我们越来越能理解他人的立场和难处,懂得每个人的私心,也能洞悉时间在每个人身上,刻下的不同的印记。

这样的“宽容”,也越来越成为了我们后来,摘不掉的假面。

我们依赖着它工作,依赖着它与人建立关系,也依赖它与亲人修复裂痕,与老友相聚,与爱人相依。

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越来越习惯地,将其圈禁在静默的角落。只在某个失眠的夜里,自己悄然地打开看看。

就像与老友相聚,明明彼此因为不同的环境,互相间很多时候的聊天,对方发表的很多看法,都能让自己感受到明显地提不起劲儿,或者完全地不认同。

但因为珍惜这份情谊,理解对方的生活环境,便对于对方这一系列,与自己内心其实“格格不入”的言行,总能够赋予最大的理解和宽容。

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工作,家人和平日里的生活之中。而这,便是在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中,藏得最深的“定律”。

即,表面宽容,内心挑剔。

对于很多人,很多事,我们中的多数人,可以依据受教育的程度,阅历,或者自身越来越被唤醒的理性,给予表面的宽容。

可实际上,没有人能完全忽视自己内心的声音。

那些十分珍惜,精心维系的感情,譬如友情,即使仍围绕在身边,互相鼓励,却可能并不能再次,真正地走进我们的心里。

那些我们给予理解和原谅,在后来的相处中用心维护的感情,譬如亲情,就算彼此关心,相互牵挂。那份暖意,却仍然解不了多年来的寒凉。

因为,有些感受已经入骨,并且完成了一颗心最初的搭建。

后来的我们,尽量理解和宽容着所有人事,却也在这之间,变得越来越挑剔。

这种挑剔,大多是隐秘的,很少为人知的。

纵然是身边看似亲近的人,要达到我们的挑剔标准,与我们完全无距离地,心贴心地相处,也都有很大的难度。

因为成长,在让我们懂得宽容的同时,也让穿梭其间的我们,更加明白了自己的所想所需。曾经那些模糊的影子,在自己的心中慢慢拓印出了,一个个清晰的轮廓。

因此,有些人朋友看似很多,在真正需要交心时,却发现自己无人可交。有些人表面看似开朗热情,在安静的私下里,却常常会觉得孤单难捱。

可如果,这就是成年人真实的世界,对于那些一路向往,拼命长大的人来说,岂不显得有些自讨苦吃的滑稽?

将真实的自己,越来越隐藏在“宽容”的假面之后,日渐逼近的窒息,迟早会让自己脸色苍白地,不成人样。

其实,少宽容一些,少理解一些又能怎样?收回一些给别人的柔软,拿来垫在自己心中某处尖锐的地方,以免自我挫伤,又有何妨。

更何况,挑剔也没什么不好。只要让自己的能力,跟上它的节奏;让身边来往的人,各自知晓互相相处的原则。

这样更简单有效地人情来往,会让人少去许多负累,也会让很多事情,变得更加轻松纯粹。

人生,没必要将宽容,当作外衣穿在挑剔的身上,将其掩盖隐藏。因为露出一些挑剔,或许会让有些情感,更容易直达心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