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古代医学典籍,包括《灵柩》和《素问》两部分。传说这部医书的作者是黄帝,经过学者研究,人们普遍认为这部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由多人完成的。此后经过多次修订,直到隋唐年间,还有医生不断完善书中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帝内经》主要阐述了人的病理知识和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书中将人体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讲述疾病的成因与诊疗办法。古人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虽然功能不同,但它们之间联系紧密。比如一个器官有了疾病,最终影响到全身的健康。这种观点虽然十分朴素,但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古人觉得人体的健康和四季更替有关,将人体的健康和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这是古人的聪明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春天的时候,气温回升,气候宜人,在这个季节人体内的“阳气”会聚集到皮肤表面,表现为人体的汗液开始增多。到了秋天和冬天,随着气温下降,人体内的“阳气”藏在了身体内部,表现为人体的汗液慢慢变少。如果想要健康长寿,就要根据气温的变化调节人体的状态。当气温剧烈变化的时候,就是要预防各种疾病发生的关键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体的健康还和居住环境有关、饮食习惯有关。《黄帝内经》中认为,北方人生活在高寒地带,适合用草药燃烧之后的高温熏灼治病。这种治疗方法就是现代人常说的“艾灸”,用艾绒温暖经络,保持血脉流动顺畅。住在海边的人,由于常吃海产品,食品中含盐分高,容易得“痈疡”。痈疡是由细菌感染而引发的一种皮肤病,古人认为,这种病和体内的毒素堆积过多有关。毒素过多,导致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内部是个有机整体的观点,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古人认为,五脏六腑是个有机整体,比如,脾胃的健康程度直接体现在四肢肌肉。心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良情绪可以影响心脏的健康,进而影响到五脏六腑的健康程度。这样的医学观点哪怕到了近现代,依然具有十分进步的意义。

古人根据《黄帝内经》,确立了以“望闻问切”等方法为主的诊疗手段,成为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典籍

鲜为人知的先秦古籍——《文子》

唐朝的茶学专家,一本《茶经》流传千年

到底是确有其人,还是虚构人物,聊聊女英雄花木兰

也无风雨也无晴,无畏荣辱的苏轼,《定风波》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