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厌学的儿子

北青报之前曾报道过一位爸爸和14岁儿子的事情,在姥姥的宠溺下,14岁儿子变得叛逆,不服管教,甚至因为作业撒谎,上课也注意力不集中,与家里人的关系也变得非常紧张。青春期孩子不仅有叛逆期,还有仇亲期,如何避免仇亲期娃“撒野”

这位爸爸放下自己的工作,买了一辆二手房车,去年12月份,带着孩子从辽宁出发,开始漫游中国,他们的目的地定为云南的“程海”,因为孩子的名字恰好有“程”字,冥冥之中,似乎带有某种缘分。

徐爸爸对这次旅程看得很开,他说:教育不能只盯着分数和技能,要放眼世界,让孩子更愿意去探索。这次旅程全程4000多公里,父子俩相依为命,一路相互照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年前,他们一路奔波,回到了家,这一路,小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孩子的心里有家人了

在旅途中,小程最初是兴奋,但是慢慢地他发现爸爸每天要规划路线,要照顾他,要开车,一天忙碌下来非常累。他感知到爸爸的辛苦,开始自己主动洗碗,徐先生说: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本来还准备更长的旅程,因为小程想念弟弟,提前回了老家。

2、孩子对学习开始不再拒绝

在一路游走的过程中,徐先生每去一处名胜古迹,会自己想一些奇怪的问题,引导小程自己去寻找答案,他发现,只要引导得当,孩子对于学习并不拒绝,相反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兴趣浓厚,在程海,小程与父亲约定好:回家后会追上落下的课程。

3、孩子与爸爸变得更加亲近了

因为“相依为命”,徐先生不再是严父,小程在与父亲分担旅途压力,共同面对问题时,也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开始主动与父亲拥抱,撒娇,展现了孩子特有的一面。

当小程回到家与家人团聚时,和出发时那个针锋相对的孩子已经判若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仇亲期的孩子特点

青春期是孩子从幼儿时期走向成人的过渡期,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10-20岁之间,女孩会早一些,男孩会晚一些。在青春期期间,孩子还因为“自我意识”的崛起,出现叛逆期。

但很多家长并不知晓,孩子在青春期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仇亲期”

仇亲期是指孩子在十三四岁时,内心充满了对父母的抗衡与不满,一般要持续2到3年,精神分析理论专家将这段时期称之为“仇亲期”。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讲过她的儿子,初一时还非常懂事乖巧向上,在初二时突然就变得不可理喻不近人情,总是和她对着干,那个时期她为孩子流了不少眼泪。

当孩子出现以下特征时,标志着孩子进入了仇亲期:

▶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孩子进入到青春期后,从形象化思维方式开始转向抽象化思维,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萌生,这个阶段他们更愿意去展示“我”的力量,即便他内心中已经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也很难在主观上承认,爱据理以争,被父母认为是“不听话”或者“狡辩”。

▶ 对父母不耐烦

因为从小到大,父母对孩子的叮嘱已经成为老生常谈,所以当他们自觉已经长大了,父母家人再次唠叨或者批评时,会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会假装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会反对。

▶ 对亲情表现淡漠

这个时期的孩子似乎对亲情很冷漠,更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喜欢和自己的同学同龄人在一起,哪怕父母安排得再妥善,再顺着他们,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对家人的在意程度不如好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面对进入仇亲期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办?

万变不离其宗:爱与理解足以战胜一切

孩子并非是顽石,他们有善良脆弱的一面,只是因为生理因素而变得暴躁不耐烦,如果父母感觉挑战了自己的权威,使用高压政策时,往往适得其反。

这个阶段最能化解亲子关系矛盾的是爱与理解!

那位徐爸爸最初也是用父亲的权威与孩子相处,但是这种只会让亲子关系更紧张,甚至有了彼此之间的嫌弃与伤痕,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寻求新的解决办法,通过自驾游,与孩子达成了和解与彼此的信任、依赖。

♥ 结交积极向上的好朋友

儿童心理学家琳恩詹金斯分析:孩子渴望朋友,这可以归结为一种混合了个性与不安全感的问题。交朋友也是孩子的一种对外的社交行为,他们从朋友那里得到帮助、认同和荣耀。

针对这个时期孩子喜欢朋友,更愿意听从朋友建议的特点,可以暗中观察孩子身边有哪些积极向上的孩子,让孩子多和乐观开朗的孩子交往,这里并不是一定要结交学习好的孩子,而是更多的观察品质,品质好的孩子更值得交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用平等的心态与语言

印度的《摩奴法典》说:"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说:孩子过了12岁以后,父母就应该用商量的语气与孩子沟通,而不是权威的命令式,这种命令式会很让孩子反感。

我个人也很有体会,人通常在面对自己犯错误时,往往直接忽略了,对他人犯错时,却会感觉不舒服,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碗里的水洒了一桌子,正准备收拾时,儿子突然说:你瞧瞧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我一愣,随即儿子笑嘻嘻地说:妈妈,每次我洒水了你就会直接这样说我。

反过来想一想还真是如此,即便是无心的,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往往直接就说上一句,自己犯错时却往往没在意,或者是,当有客人家的孩子来做客洒水时,我们会很宽容大量说:没事的,没事的。

而孩子是可以敏锐地体会到这些差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在家庭做一些决策时,不妨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还别有洞天,能让父母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而孩子在参与过程中,也体会到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一位全国十佳校长曾经讲述过她自己儿子的事情,当时她准备买一套新房子,就和儿子商量了这件事,并且告诉儿子说,因为要买房子,所以一些不必要的开支需要节俭,儿子当时很郑重地说:那我把攒了这些年的压岁钱也拿出来吧,希望能帮助到家里。

这位校长感慨之余说,那一刻觉得儿子长大了。

♥ 固定时间做一些固定的事

可以选择固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做些固定的事,就像某种仪式感,让孩子在这种仪式感中体会到家人的爱,比如每周周末有亲子日,可以和孩子一起打球或者郊游,也可以每周末带孩子在外边吃一顿他爱吃的饭菜,或者由孩子点菜,自己为孩子做上一桌他爱吃的美味,这种固定的时间养成固定的事情,在孩子长大以后,会变成最温馨的一抹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结语

孩子的心思其实也很简单,尊重他的意愿,和他平等沟通,并让他参与到家庭决策中,让他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听到的不是指责,而是温和的话语和商量的口吻,孩子想“仇亲”也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