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意到没有,发工资的时候会计做账都会通过中转科目“应付职工薪酬”处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何在呢?

企业一般是当月发放上月的职工工资,上月已经结束,在本月第一天负债已经形成。工资先计提,后发放,就很好地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工资计提了就成了负债,为区别于其他负债,因此单设了“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予以核算。

如果本月发放当月的工资,理论上分录可简化为:

借:管理费用/生产成本等——薪酬

贷:银行存款

为什么不这样简化呢?还要考虑到统计薪酬是否方便,如果不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中转,会计统计职工薪酬时,需要从多个成本费用科目取数,极不方便。有了“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做中转,取数问题就好办多了。

类似的道理还适用于“应收账款”科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计确认收入时应尽量通过“应收账款”科目中转。企业发生现金销售时,有些会计人员为了图省事,会直接做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这样做分录看似简洁,但未必就是明智的。不妨多走一步,在分录中插入一个“应收账款”作中转,分录可以这么写: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多了应收账款中转看似麻烦一点,实则好处多多。第一,可以方便对客户销售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应收账款模块归拢客户数据就行,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把客户名称设置为应收账款的二级科目。第二,未来与客户对账更方便,直接把应收账款明细导出来就行。

来源:袁国辉 指尖上的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