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香港某公司在北京花5.1亿元,拿下工体北路地块。

· 直到2008年项目原定竣工日期后,项目把地块以9.1亿元卖给了另一开发商。

(2)

· 北京誉某别墅项目,1993年拿地,房价2000元/㎡。

· 2018年开发完成,房价涨至40000元/㎡。

(3)

· 成都美某花园,2004年开盘价为2950元/㎡。

· 2019年,该项目已开发15年,在售新房均价为20000元/㎡。

1

这些年,开发商到底捂了多少地?

2018年初的统计,国土部的数据是违约率20%。也就是出让的土地中,有20%没有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会出现高达20%的出让土地没有开发呢?国土部表示,除了个别不可控因素外,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受让方的资金短缺、利益驱动、规划调整问题,以及出让方的不按约定交付土地、行政审批环节多、审批周期长等问题导致的。

简单来说,不是资金短缺,就是利益驱动。这两个问题,文章后面房太子会给大家分析。

在地价的低位时,开发商延迟开工竣工;而在楼市火爆的时候,开发商则将项目拖延入市,目的是谋求后期楼市走高,更高的价格出售资产,就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2005年,上海一块地皮公开竞标,这里是上海市中心唯一的4线交汇换乘站的上盖地块,未来繁荣景象可想而知。而这块地,被和记黄埔以45.6亿元拿下。

被捂了6年后,2011年这块地才开始正式开发。

又建设了5年后,这个地块还是一片工地。此时已经距离拿地11年了。

2016年,项目终于竣工。而随即就以200亿的价格出售给人寿保险。在11年间,45.6亿迅速膨胀到了200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刚说到延期开发,不是资金短缺就是利益驱动,这片地块拖了11年才竣工,是开发商和记黄埔资金短缺、无力承担开发费用吗?

作为李嘉诚家族数一数二的公司,是《财富》全球500大企业,也是香港交易所最大上市公司之一。作为地产界的老油条,李嘉诚断不会常犯这种低级错误,在资金没有落实的情况下,便贸然买地或收购。

事实上,李嘉诚这种“长周期、慢开发”的赚钱模式,第一个拿地、最后一个开发,用时间换取高额利润的方法,多年来已是百试不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他们能越过规定、淡定捂地?为什么拿地两年内未动工,国家不收回使用权?

(在这里,房太子给大家补充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地块超过一年未动工开发,就要按照土地出让价(或划拨价)支付20%的征缴土地闲置费;超过两年的,直接无偿收回作为国有建设用地)

开发商的规避手段五花八门,比如先进行打桩、然后直接停工,让项目长久保持“建设中”状态;比如开发商提出地块规划修改申请,利用政府部门冗长的审核周期来拖延时间;更厉害的操作是开发商甚至通过其他途径,鼓动拆迁户闹事、鼓励钉子户延迟拆迁,从而达到捂地目的。

在延迟开发的时间里,不管是规避手段导致花费的金钱,还是囤地受到处罚的金额,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但即便支付了20%的土地闲置费,被判了违约,这赔付的金额和土地增值的利润相比,仍然不值一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长达10~20年的超长开发模式,减少资金投入、坐等土地增值再抛售的方法,实际上受益者只有开发商。

换过来说,无论是对城市发展、未来购房者,都是百害无一利。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政府的规定实际上是希望开发商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加快推进城市基础建设配套的进程,严格按照当时的地块规划,去配建学校、住宅、商业,从而达到区域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囤地行为无疑是拖累这一过程,在周边区域发展之时捂地停工,在区域发展腾飞后享受土地增值红利,显然是“空手套白狼”。

这种开发模式只会让开发商得利,对于这个板块来说,也许意味着永远错过黄金发展期。

捂地的一大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为增加土地供应做了十分的努力,但市场房源的实际供给却只有八分回报。

在房源实际供给大幅减少的过程中,会导致一二线城市的供需矛盾推向尖锐化,通过杠杆的刺激,需求源源不断被制造出来,需求更多、供应却更少,这种情况下,假如“缺货”成了常态,房价就容易进一步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消费者来说,捂地之后再交付的项目一般不会特别优质。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拍地的时候,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已经被确定了,捂地几年、十几年后,项目的外观、户型等等设计一言难尽,早已被更新换代甚至严重过气,占着最红利的繁华地段,出售被市场淘汰的旧产品。

比如,20年前流行塔楼设计,后来塔楼设计因户型朝向、高密度、公摊面积过大而被市场逐渐淘汰,而20年后,开发商却只能沿用这样的被淘汰的设计继续建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开发商的角度,他们改变规划需要经过重重审核不容易,因为拿地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设计去申报。

但是在消费者的角度,项目拖了若干年才开发出售,这期间区域价值翻倍,已越过房价上涨空间,购房成本可能需要多付几十倍,但到手的却是鸡肋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4

低买高卖本就符合资本原始属性,但是对于一个城市、一个板块的发展来说,这几乎是致命的。

那么,在市场日渐成熟的今天,捂地游戏还能玩下去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直以来,开发商通过跨周期式操作赚盘满钵满,如今随着房地产盈利模式的改变,赚钱逻辑恐怕也会失灵。

在过去,房子短缺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问题,如今房子够了,但好房子并不多。人们对房子的功能定位在不断提升和变化,房子承载了人们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将引发房地产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裂变。

差异化、分化都是一个成熟市场应有的表现,作为大宗资产,房子的定价逻辑也许发生改变,房子的价值也许更加取决于区域、作用、附加价值等。在这几年分化的大背景下,开发商们也拿地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许,市场一直在“去库存、高热、储备过量、再去库存”的恶性循环中。符合市场商业逻辑的房价增长,才是具备可持续性的。

要解决囤地问题,最彻底的方法就是制定相关法律条文,编织密牢法网,做到有法可依。只有和时间做朋友,做到有规模的整体规划,关注到项目运营本身,才是发展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