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跑两三家企业,一周出差三四天,不是在去企业的路上,就是在埋头项目搞实验,这是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食品分院副院长、浙大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蔡路昀的“春节日常”。

蔡路昀长期致力于食品营养与健康及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领域的研究,而宁波是海洋大市,水产品加工产业面临技术迭代、转型升级的挑战,这与蔡路昀的研究不谋而合。他和他的团队,走企业下车间,找痛点解难题,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宁波食品企业和水产行业注入新技术、新动能。

去年,蔡路昀成为浙江大学宁波校区入选“3315系列计划”创新个人的教师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跑企业下车间,往返宁波杭州是他的“春节日常”

黑色冲锋衣、淡蓝色衬衫、干净的板寸、鼻梁上架着一副银框眼镜,记者见到蔡路昀是在2月23日傍晚,他刚刚从慈溪、奉化出差回来,一天跑两三家食品加工厂,第二天还要去杭州,这样满满当当的日程并没有因为春节冲淡。“我们的节奏跟着企业走,企业有需要,我们就无所谓节假日。” 蔡路昀车上常备笔记本电脑和一双运动鞋,他似乎一直处于随时出发、说干就干的状态。

“慈溪有一家企业,急需研发‘红美人’(柑橘品种)保藏技术。正常情况下‘红美人’柑橘过了15天叶子就萎缩了,我们要开发出一种绿色技术保存两个月以上,外观品质口感不发生改变……”

“奉化有一家企业,给学校做食材配送,一年营收十分可观。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怎样把鱼做的好吃又没刺,还能达到工业化生产,既能满足配送需要又能符合营养安全的标准……”

实现这些创新想法,开发新产品,就是蔡路昀及其团队的工作,也是他们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

去年,他成为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食品工程团队执行负责人,一边跑企业对接项目,一边做团队的软硬件建设,虽然很忙,但他乐在其中。“宁波企业家很有想法,很有创新意识,也激励着我们科研人不断刷新高度。”

扎根生命健康20年,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蔡路昀是80后,本硕博均毕业于浙江大学,当前主要致力于食品营养与健康及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领域,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6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自2000年在浙大攻读生物技术学士学位以来,蔡路昀至今已在生命健康领域扎根了二十年。二十年可以使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成长为玉树临风的年轻人,而这二十年,对蔡路昀更是意义非凡。

2000年进入浙大研究分子育种项目,2004年转而研究动物行为生态学,2009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转战生命健康领域,蔡路昀的研究跨越了从微观到宏观再到微观的学术领域,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2016年,蔡路昀接受公费派遣出国学习,在美国康奈尔大学遇到了Joe Regenstein教授,并开始着手研究水产品副产物高值化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路昀介绍道:“我们国家对鱼类,尤其是海洋鱼类的加工技术目前还大量停留在浅加工阶段,利用率低、严重浪费鱼类资源。我在美国研究的这个项目,最大的创新点就在于实现了水产品副产物的绿色全面利用,将水产品加工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

近年来,蔡路昀及其团队成功突破纳米高钙鱼糜制品加工、水产源透明质酸、鱼皮蛋白肽、饲料诱食添加剂等多项技术,基本实现原料鱼的“零废弃”,其研究成果也获得了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海洋生命健康产业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砥砺半生,回到家乡宁波为海洋经济贡献科研力量

砥砺半生,蔡路昀的足迹横跨中外、尽阅南北,去年,他选择回到家乡宁波继续发展。

近年来,宁波市注重提升城市技术实力、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启动“3315系列计划”,旨在引进一批自带技术、资金、团队的人才。蔡路昀以此为契机,去年踏上返乡的归程。他带来的不仅是新技术,更是宁波市海洋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在宁波,蔡路昀走访了多家水产品企业,深入了解宁波水产品产业现状。他发现,宁波市水产品企业的生产过程普遍存在排废量大、异味重等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技术落后造成的水产品加工不彻底——这正好与他的研究不谋而合。

宁波虽然是传统海洋大市,但水产品加工一直处在水平低、利润薄的尴尬境地,结构转型刻不容缓,若将一批高端技术成功推广、应用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将带动宁波相关水产企业转型升级,产值倍增。并且,通过技术创新基本实现原料鱼的“零废弃”,也能明显改善宁波市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宁波市水产品资源高效利用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在东北工作期间,在辽宁省宁波经济促进会科技分会任副会长,受到了宁波商会莫大的帮助与支持。而且人在外嘛,难免还是会怀念家乡的风土人情。”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家乡的羁绊深深牵动着蔡路昀的心。当问及留在宁波的五年计划,蔡路昀爽朗一笑,纠正道他打算留在宁波直至退休,将自己的血脉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林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