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二月,元末四川大夏国的创立者明玉珍因病去世。

明玉珍去世后,他的儿子明升继位,改元开熙,把明玉珍安葬在江水之北(今重庆江北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升即位时年仅十岁,他的母亲彭太后一同听政。

大夏国新君年幼,无法驾驭群臣,各位大臣均不甘心居于他人之下,彼此间互不相让,逐渐发生了内斗。

中书省右丞相万胜与知枢密院事张文炳有矛盾,万胜秘密派人杀害张文炳。而张文炳与明玉珍的养子明昭素来交好,明昭假托彭太后旨意,将万胜缢杀。

万胜功勋卓著,当地百姓都很同情他的遭遇。

吴友仁以清君侧为名从保宁起兵,发布檄文,要求严惩明昭。

明升令戴寿前往征讨,吴友仁给戴寿写信说:不诛明昭,“则国必不安,众必不服”(《明史》)。明昭早晨被诛,我当天傍晚便入朝请罪。

于是戴寿奏请处置明昭,明昭获罪被诛;吴友仁也如约入朝谢罪。

从此,群臣各司其职,而吴友仁日益专横放纵,掌握大权,大夏国势力渐弱。

万胜去世后,刘桢被封为右丞相,三年后去世。

明玉珍去世后,明升遵照父亲的嘱咐,派遣使者继续与朱元璋保持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四月,明升学士虞某与朱元璋交好,此时明玉珍去世两个月。

此时,朱元璋已经消灭陈友谅的势力,已与大夏国的领地接壤,正集中力量对付张士诚。

同年九月,明升再次派遣使者前来,朱元璋依然态度友好,但与使者交谈语气颇为强势。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 1367年)三月,参政蔡哲奉命出使大夏国回来后,对朱元璋说:明玉珍去世后,明升无法驾驭群臣,大臣擅权,“因图其所经山川厄塞之处以献”(《明太祖实录》)。

同年十一月,明升又派使者邓良叟前来,朱元璋令邓良叟跟随徐达去看攻占的城池。

明军攻克大都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月,明升派使者前来祝贺。

同年十二月,朱元璋派遣使者带书信给明升。在信中,朱元璋称赞明玉珍遣使通好的行为,希望明升“度德量力,审机识变”(明太祖实录)顺应形势,归顺明朝,以安生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升没有答复。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派遣使者征求木材,明升于是将本地特产一同进献。朱元璋以诏书回复。

明军平定关狭后,大夏国上下为之震恐。戴寿对明升说:大明天子用兵遣将所向无敌,王保保、李思齐这样的劲旅都没能抵御。何况我们?然而吴友仁认为蜀地与中原不同,遇事态紧急可据险防守,而且军需供给充足,纵然明朝有精兵强将,能奈我何?“吴友仁曰:蜀地非中原比,设有缓急据险可守,军资又充足,虽勇将强兵,其若我何为?”(《明太祖实录》)

吴友仁认为应假意与明朝交好,延缓对方的攻势,整治武备,加强防御,明升于是采纳吴友仁的建议,继续派遣使者与明朝交好。

同年冬天,朱元璋派遣平章杨璟入蜀地招降,令明升归附,明升拒不从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璟又写信给明升劝他归降,明升最终还是没听。

同年十二月,杨璟回到京师,建议朱元璋发兵攻取。但朱元璋认为出兵必有充足正当的理由,“兵之所加,必贵有名”(《明太祖实录》),不然难以令人信服,仍然主张招降,暂不用兵,期待明升悔悟来归。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想取道四川进攻云南,被明升拒绝。

同年五月,徐达在定西击败王保保后,乘胜派兵攻占兴元。兴元是大夏国的北部门户。

同年七月,吴友仁数次出兵攻打明军控制的兴元,均被击退。

自此,双方表面上的友好关系被彻底打破,开始兵戎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