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90年,晋武帝去世,继任者为痴愚的惠帝。武帝担心长子司马衷无法处理国政命汝南王亮和外戚杨骏共同辅政,使得宗室和外戚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使皇权不旁落。
但事与愿违,武帝驾崩之际,随侍的杨皇后和其父杨骏密谋矫诏,使杨骏大权独揽,宗室、外戚共同辅政的愿望破灭。
惠帝继位后,立贾南风为皇后,贾后“性情难制”,为对抗贾后,杨骏“多树亲党,皆领禁军”。但实际上杨骏未能将整个宫廷禁军掌控,只有中护军张邵、左军将军刘豫为其亲信。北军中候王佑是武帝临终认命,中立于贾后和杨骏之间。殿中中朗孟观、李挚与杨骏不和,和贾后勾结在一起。
贾后召楚王玮率兵入京,孟观、李挚控制惠帝做诏,污其谋反,派兵缉拿,杨骏在动乱中被杀。
杨骏如此之快的倒台在于没能直接控制惠帝,杨骏府第于殿外,而决策草诏由中宫批准方可生效。贾后就住于中宫,方便操控全局。贾后又拉拢诸侯王,而杨骏势力单薄。此外最为严重的是杨骏对禁军的掌控力不足,殿中军不听其命令,右军将军裴頠也站在贾后一方。如此宫门被贾后控制,杨骏亲信根本无法入宫提供帮助,而杨骏本人也无法进入殿中。贾后拉拢禁军、宗室以及一匹朝中大臣,杨骏孤立无援,焉能不败。
贾后掌权后李挚升为积弩将军,楚王玮为北军中候掌握禁军大权。还有“督将侯者千八十一人”,这一千多人都是中下级的禁卫军官,因为在诛灭杨骏的行动中有功而被封。这说明贾后掌控禁军的力度比杨骏大得多。
杨骏被除掉之后,贾后并不能专权,还有许多障碍。于是便任命卫瓘和楚王共同辅政。这是贾后的阴谋,卫瓘与贾后有仇,推卫瓘上台,目的是借刀杀人。
卫瓘与汝南王亮联手“欲夺其兵权”,推举裴楷任北军中候。这场斗争的背后有贾后操纵的影子。裴楷与贾后有姻亲,实为贾后一派。贾后想要借助卫瓘、汝南王之手解除楚王兵权,但是看到他们不是楚王的对手后,立即转换策略借楚王手除掉他们。
楚王除掉卫瓘、汝南王之后便膨胀起来,这时贾后给他当头一棒。贾后暗中掌握了禁军,如其姻亲贾模、郭彰皆在禁军担任要职。贾后以楚王擅杀大臣、矫诏等明目将其处死。之后又将太后(杨骏女,武帝皇后)处死于金墉城。阻挡贾后专权的障碍全部消除了。
贾后专政时期,其党羽亲信大部分与她有姻亲关系,或是同族亲戚。如裴楷(河东裴氏)的长子娶了贾充的女儿,王衍(琅琊王氏)的妻子为郭彰族亲。从公元291年处死楚王专权开始到公元300年被废,贾后专权长达近十年。但这期间却也是八王之乱中最平稳的时期。贾后重用的裴頠、裴楷、王衍、张华、王戎等人都是有才能的,对政局的稳定起了很大作用。“虽暗主在上而朝野安静,华等之功”。
贾后曾名赵王伦镇守关中,但因为他的失误导致了氐羌叛乱,后被征入朝中任太子太傅,实际上不再参与政务。但其心中是不满的,后来“谄事中宫”获得贾后信任,担任禁卫军右军将军一职。赵王正是利用这一身份利用禁军成功发动了政变。
他拉拢了禁卫军中一大批中下级军官,又利用贾后废杀太子一事,疯狂为贾后拉仇恨。一批不如意的武官,以及不满贾后的朝臣就这样聚集在赵王伦的身边。其中赵王伦禁卫军右军将军的身份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这层身份想要拉拢禁军是不可能的。
通过禁军里应外合迅速掌握了宫城,处死了贾后及其一批党羽。不久赵王伦自立为帝,并且牢牢掌控了殿中禁卫、宫城禁卫和京城禁卫,来保护自己的安全。但篡位的行为激起了宗室的不满。齐王囧、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举兵反抗,因为赵王在掌控京师后,力图削弱各地诸侯王的力量。赵王想要以自己的亲信为三王佐吏,此举遭到了三王反对。
藩王军队进攻京师,赵王以禁卫军阻挡连番交战禁卫军精锐损失严重,而这时又有禁卫武官叛变,导致了赵王迅速败亡。
赵王伦败亡,惠帝复位,齐王囧掌控朝政,任命亲信何勖为中领军控制禁卫军。由于战后的利益分配不均,河间王、成都王起兵反囧,长沙王乂杀死囧专权。后东海王越幽禁乂于金墉城,之后为张方所杀。长沙王的失败,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禁卫军的叛变,禁卫军疲于战守,殿中诸将与左卫将军朱默密谋反叛。这是乂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王之乱的末尾是东海王越专权。他将禁卫诸军换成了自己王国的部队,尤其是宫殿禁卫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此时地方诸王都已被灭,外部没有威胁,因此宫殿禁卫是重中之重。
禁卫军在八王之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掌控禁卫军就可以控制朝局,这是专权的前提,如若不能有效地控制禁卫军,必然会导致专权失败。但这只是非常情况之内,如君主痴愚,这样掌控禁卫就等于控制了君主,倘若君主能正常处理政务,单靠禁卫军也不足以专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