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一天的外卖配送,董庆民回到住处。“等到春分就不干外卖回老家去。”他不止一次在心里盘算着。

董庆民是美团在山东济南的一名外卖骑手。干外卖算是半路出家,几个月前他还在老家齐河县华店镇西小杨村捯饬大棚。这是他第一次外出打工,也是他第一次在外地过春节和元宵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庆民在准备配送外卖。(新华社记者陈国峰摄)

45岁的董庆民跟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他特别喜欢钻研农业新技术。从21世纪初,他就不断琢磨怎么让粮食和蔬菜增产量、提品质。靠着爱学习的一股劲,他啃下了一个又一个农业专业术语。

经过十多年摸索和试验,董庆民研制的双歧因子融入技术终于达到了增产提质的效果,连县里的农业干部都对他竖起大拇指。但因为没有系统的理论和实验数据,他的新技术只能算是“土办法”。

“土办法”却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据测算,用他的新技术种植蔬菜可增产5%-15%,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他的种植面积越铺越大,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2019年春天,董庆民多方筹集70多万元改扩建了9个大棚,种植西瓜、萝卜、卷心菜、西红柿等果蔬,准备大干一番。

然而事与愿违。去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的销售计划,商贩进不了村,蔬菜出不了地。他一拍胸膛,把40吨萝卜无偿捐给了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

随着疫情防控态势平稳,董庆民的事业刚有转机,谁知到了6月份,一场大风雹灾无情地摧毁了9个大棚。他含泪把棚体拆除变卖,清出土地种上了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大风冰雹损毁的大棚。(董庆民提供)

棚没了,夫妻两人深受打击。想想没挣到钱,反而欠了一屁股债,董庆民的爱人跑到济南找了份家政工作,他在家不停思考是不是该就此放弃。

“自己懂种植有技术,总会时来运转的。”董庆民决定继续在农业这条路上走下去,不过得换个走法了。

董庆民暗自分析,这些年来,他种出来的果蔬虽然品质好,但一直没打开市场。“说到底还是自己不了解市场,离消费者太远了。”

去年12月董庆民来到省城济南,当起了一名外卖骑手,把未完成的农业梦想暂时装进外卖箱,从最具“烟火气”的餐饮业中寻找出路。

第一个月,董庆民对外卖业务略显生疏,但却留心观察着大城市里的背街小巷、商超餐馆。第二个月,他的订单量翻倍,已经赶上了老骑手,城里人爱吃啥他心里也逐渐有谱了。

“盆景蔬菜在不少饭店餐厅里广受欢迎,既可以让顾客吃到现摘蔬菜,放在店里也可做装饰。”董庆民下定决心,回家搞盆景蔬菜。他会在等餐间隙跟饭店老板了解采购需求,在他看来,这些饭店可能就是他未来的客户。

董庆民觉得,从生产端直接打通市场端,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了盈利空间不说,关键是能打出自己的品牌。他已经制订好计划,等到三月春分时节就回西小杨村着手干起来。“家里还有一个种植西瓜的冬暖大棚,正好也到种瓜的时节了。”

虽然前路艰辛,但春天来了,董庆民坚信他的农业梦想终究会破土而出。(记者陈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