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圆圆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过完正月十五,这农历的新年可算是正儿八经结束了。虽然如此,但是在这里,十二还是得给大家拜个年:祝大家牛年有钱且多如牛毛!

今天开始,我们继续来读诗词,熟悉十二的朋友都知道,十二那是三句离不开苏东坡,所以作为2021年的开年第一篇文章,咱就从苏轼开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除夕,对苏轼而言,肯定是脑海中一段抹不去的记忆,因为直到20多年后在惠州除夕守岁时,苏轼还跟自己的小儿子苏过说起了这段往事。当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

当年,苏轼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常州城外的孤舟上度过了除夕。

岁末年终,残灯孤舟,夜寒霜重,隐隐传来人唱歌的声音,还有不远处的啼哭声,搅扰得他一整夜闭不上眼,他微微抬眼,悲从中来: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行歌”即边走边唱歌,这歌声应该是让人开心的,但是在苏轼这里却并不如此,在苏轼听来,这让人本该心情欢愉的歌声却和野外的啼哭声一样使人心生悲戚,也正因此,看什么都觉得黯淡无光了: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化用自白居易的诗《除夜》“病眼少眠非守岁”,“少眠”意味着睡眠时间少,而将少眠改为不眠,则是彻彻底底的长夜无眠。苏轼说我病眼睡不着并不是为了守岁,而是乡音无人为伴我苦苦地思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心虽冷,但多盖几床被子,起码脚暖和身体暖和吧,但是也失败了,霜寒太重了:重衾脚冷知霜重。更糟糕的是,洗过头发刚觉得轻松,却发现头发掉得越来越多,鬓发又稀少了。

苏轼瞅了瞅周围,好在还有一盏残灯没有嫌弃我,在孤舟中整夜与我相伴,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高兴呢!

这首诗读下来感觉苏轼真是太惨了!从开篇到末句,可以说将悲惨贯穿全诗,“野哭”、“病眼”、“苦思”、“霜重”、“残灯”、“孤舟”,所闻所见皆充满悲愁。

但我们说苏轼异于常人的地方在于,他总能想办法从悲愁中超脱出来。实际上在上面诗句末尾,已经有一点影子了:好在还有孤舟可以容身,不至于露宿荒野,好在还有残灯相伴……他已经在开始超脱了。而真正让人看到那个熟悉的苏东坡的,是这组诗的第二首: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从熙宁四年(1071年)冬到杭州任通判,到写这首诗时,正好已经度过3个除夕,所以他说“南来三见岁云徂”。而他之所以强调这件事的原因,除了感叹岁月流逝,韶光不再,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抒发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

我们知道,诗人当年迁谪出京到杭州任通判,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熙丰党人攻讦所致。而转眼间他已经来到杭州任上3年多了,一直不能回朝得到重用,所以他感叹说:直恐终身走道途。可能这辈子都要谪居在外,奔走宦途了。

“老去怕看新历日”,这一句写的是诗人的心境:人年纪老了就怕看新的日历,不敢面对日渐流逝的年华。但实际上苏轼当年才三十八岁,一点都不老,但他一个劲地强调自己老了老了,实际上是他的中年危机爆发了。但是紧接着他又说,算了,仕途不得意,我就辞官归乡学写旧桃符。

“烟花”,古今异义,这里泛指春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大自然都已经有春天的意蕴了,可是我这病客的胡须偏偏被霜雪找到了。言下之意是胡子白了,还是在说自己老,不仅是老,还是病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这里,前面六句还是在感叹自己又老又病的,丝毫不见乐观旷达的迹象。就在这时,在诗歌的末尾两句,诗人笔锋陡转,表示要用“穷”和“愁”换取长久的健康,要用屠苏酒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见《荆楚岁时记》。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岁旦饮酒”条云:“今人无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

苏轼说,算了,愁啊穷的,我也不想那么多了,只要我身体健健康康就行,反正我是不介意每次都是最后饮屠苏酒的。

哈哈哈,好你个苏东坡,真是会想呵,要是搁我,我也不介意啊!只不过如果要是能再有钱就更好了!你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了,这一期诗词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文|丁十二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