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球资源不断被消耗,我们的生存空间终会走向星辰大海。从远古走来,我们对宇宙的幻想也我曾停止过,更是没有放弃对太空、宇宙探寻的脚步。

数千年间,为了实现登天梦想,我们面临的困难与挫折不计其数,但都不曾放弃。他们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败,又在不断地总结,继而再次出发。

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李白曾在《蜀道之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时至今日,我们仍会用“难于登天”来描述事情的异常困难。面对浩瀚的太空和无尽的宇宙,我们知之甚少。而已有的知识,不过是通过一系列的推敲和理解,进而逐步形成的理论架构罢了。

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我们对未知世界探寻的好奇心,有增无减。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驱动着我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将一条看似不可能走下去的路,踏成了通天大道。

以我们现有的财力及本事来看,我们抵达高空的办法就是乘坐飞机。如果要飞出地球,抵达遥远的太空,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而火箭科学家们,更是一个难以触及的职业圈子。

我们无法成为火箭科学家,但我们还是可以学习有关火箭科学家的思维,用来解决问题。哪怕我们不一定能像火箭一样高速地抵达终点,但寻找到正确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简单来说,看这本书的目的,是找到正确的思维模式。

奥赞·瓦罗尔(Ozan Varol),是前火箭科学家,于2003年加入“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的运营小组,并参与了人类迄今为止发射规模最大、复杂程度最高的行星探测器任务——“卡西尼-惠更斯”计划。

在奥赞·瓦罗尔《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一书中,以火箭科学家的视角出发,当我们遇到复杂和陌生问题时,在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且时间紧迫的状况下,深入探讨如何借助火箭科学家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我们将火箭科学家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剥离,隐藏在这一高深的学科背后,其实是火箭科学家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

读者不妨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 我们在面临困难时,如何突破固有的思维局限,另辟蹊径,激发创意。
  2. 当我们有了创意,如何对这来之不易的创意进行提炼和重构,是否有办法对其进行可行性测试,以降低失败风险。
  3. 当我们将创意落地执行时,如何看待最后的失败与成功,从中总结出经验,且获得更大的潜能。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浩瀚的宇宙,探寻未知的世界。

在我们所熟知的学科分类中,并没有一门叫做“火箭科学”的专业,世界上也不存在一份以“火箭科学家”作为正式头衔的工作。

书里,“火箭科学”是用来指与太空旅行相关的科学和工程学。

人类想要进入太空,登上月球,甚至是火星,乃至遨游太空,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作为支撑点,这一切都会被当成天方夜谭。

直至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在月球迈开的那一步开始,梦想照亮了现实。

在探寻太空的进程中,火箭科学家们拥有的思维模式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们不仅实现了在月球登陆的梦想,在宇宙中可探寻的边界也越来越远,不断扩大着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甚至,在不远的未来,商业太空旅游会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要像火箭科学家那样思考,就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火箭科学家们要想象那些无法想象的事情,解决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将失败转化为胜利,把束缚转化为优势;他们认为小事故只是可以解决的难题,而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前进的动力不是盲目的信念,而是自我怀疑;他们的目标不是短期结果,而是长期突破;他们知道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已设定的东西可以更改,他们能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有关作者如何产生“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的思维模式,还要从作者的经历说起。

作者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出生并成长。因为家里经常停电,作者的爸爸会点燃一支蜡烛,拿起足球,模拟地球(即足球)是如何围绕太阳(即蜡烛)旋转。

这成为了作者进入天文领域的一颗种子,并慢慢生根发芽。

作者上学的时候,循规蹈矩及死记硬背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他只能通过读书来打破思想的束缚,不仅自学了编程,还创建了一个名为“太空实验室”的网站。

经过多年的沉淀,作者在17岁达到了“逃逸速度”,被美国康奈尔大学录取。在大学里,他首要目标就是学会如何像火箭科学家那样思考,也就是加快思考的速度。

在该时期,作者参与的一系列太空计划,成为后期思维模式形成的基础。

相比于理论构想,他对实际应用更感兴趣,继续攻读了法学,进入了学术界,并将从火箭科学中获得关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见解带到教育领域。

诚如卡尔·萨根(Carl Sagan)所言,科学“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书里的内容正像火箭分级一样,分阶段展开论述,探讨了火箭科学的九大原则。

  • 第一阶段是“发射”,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点燃思维,在现实生活中把自己从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主动的介入者;
  • 第二阶段是“加速”,探讨如何重新构建和完善创意,以及为何正确的答案源自正确的提问;
  • 第三阶段“成功着陆”,这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将重点论述对成功和失败一视同仁的好处。

我们往往将自己视为万物的中心。但是从外太空的角度来看,地球只是“包容一切的黑暗宇宙中的一个孤独斑点”。

火箭科学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宇宙中的作用有限,并提醒我们要更加善待彼此。我们的一生犹如转瞬即逝的闪光,人生苦短。

如果能学会像火箭科学家那般思考,或许我们能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甚至能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