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风箱汇是嘉兴北门的一个小地名,它南起环城北路的望吴桥,北至第二医院对面的平桥湾(如今从二院到建国路的这段环城北路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嘉兴拆城筑路时才垫出来的)。

古时候,嘉兴的城墙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大运河、秀水和嘉兴市河在这里汇合,城墙脚下的它与芦席汇、缸甏汇一起称为北门三汇。

水关桥、望吴桥、北丽桥、秀城桥、端平桥、鉏家桥在它的周围,通过这些桥可以到达建国路、人民路、鱼行街、解放路、中基路和北京路,这里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风箱汇下岸头上第一家是望吴园茶馆,这是北门较大的一家茶馆,它有朝南和朝东两个开口,楼上和楼下两层营业,天刚麻麻亮,茶客就陆续来到这里喝茶聊天,聆市面,吃早点,农民把自产的蔬菜摆在门口,一面吃茶一面卖菜。

也有到那里去吃讲茶的,请大佬评道理,解决纠纷。真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到了下午,茶客逐渐散去,附近的居民都到那里去泡开水。

茶馆店隔壁是临近水关桥的旧货店。嘉兴北门有几家旧货店,如众安桥头的旧货店是收购寄售旧衣服、手表、钢笔和其他物品的,风箱汇的旧货店则以经营家具为主。

从水关桥往北,一直到丽桥河口的路面(靠市河边有一半较低)还有一座大踏渡,供附近居民去那里洗涤和农船停泊、上岸。

市河和大运河汇合的地方,风箱汇在那里转了一个弯。上世纪五十年代,市妇保院在这个转弯角上造了一幢三层楼的宿舍楼。过了这幢楼,沿河一边有几十家民房,其中有一家棕绷店,房屋一直延伸到平桥湾。

风箱汇的上岸是人民银行高高的围墙,围墙上面架设了电网。围墙里面有几棵高大的银杏树,这几棵银杏树至今仍然耸立在原地。在人民银行的围墙中间,有三间两层楼的民房,靠南面的两间是轿伞店。

说起轿伞店,很多年轻人都不一定知道。早先,婚嫁迎娶都要用轿子和执事牌,这就是出租轿子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出租车公司。小时候,我看到南面的一间停着一乘大轿子和一乘小轿子,两边还有几副执事牌和一顶大圆伞。

除了风箱汇,在嘉兴城,我在梅湾街也看到过轿伞店。轿伞店的隔壁是一家铁匠店,每天叮叮当当地打铁,忙个不停。再过去是人民银行的厕所出粪池。再过去是好长一段围墙,中间有几间民房,一直到北门小菜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我小时候住建国路的丽桥头,开出窗就正对着铁匠店。窗下就是市河汇入大运河的河口,河里停满了各地来城里的农船,我也看见了风箱汇几十年来的经历。

我看到过风箱汇的三次热闹场景。一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还有一次是六十年代后期。这三次热闹都是因为这里有水关桥头的旧货店,形成了一个旧家具的交易市场。

第一次是农村土改后,农民分到了一些家具,有的农民就把它拿到那里去卖掉;第二次是“三年困难”时期;第三次是“破四旧”时候,旧货店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旧家具,店里放不下都堆到马路上,河里还不断有农船装了旧家具运来,岸上没有地方卸,就装在船上等待买主来交易。路上车水马龙,人挤人,车挤车,当时的车不过是手推车三轮车而已,我想这在整个风箱汇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风箱汇位于三河交汇处,又临近商业中心和第二医院,平时河道里停满了各地来嘉兴的船舶,有桐乡来的捉垃圾船,有余杭来的卖甘蔗船,有四乡农民出嘉兴或送病人来就医的农船,这里的船经常把河道停得水泄不通,里面的船出不来,外面的船进不去,半夜里吵吵闹闹要人家起来让路的事是经常发生的,犹如今天马路上堵车,有过之而无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有几件事。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几年里,我们兄弟几个都是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俗话叫“饭郎头”,可当时缺米少油,常常以薄粥、菜粥果腹,什么时候能够吃上一餐饱饭是我们的奢望。

但就在这些年头,不时有农船出来轧米回去,停在窗下的河里。当时农村里出来轧米是大家轮流的,轮到轧米的那户人在船上是可以敞开肚皮吃的。

因此,推开我家窗户就看到轧米船上的白米饭,闻到飘上来的饭香,我只有把口水咽到肚皮里。

话说我家在农村有个亲戚,有次轮到轧米,为了多吃一点饭,锅里水放得少,饭烧得硬,他拼命吃,结果米饭吃到肚皮里胀开来,把肠胃撑破,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

平时,风箱汇河里停满了农船,倒也热闹。可每当过年时,一直到年卅这天下午,各地的农船都纷纷回去了。

有那么几年,空空荡荡的河埠头只停着一两条西头人的捉垃圾船。天上下着大雪,河面上结着薄冰,岸上的人家都在过年,放着鞭炮。为了捉到年头上的垃圾,他们倦宿在捉垃圾船上的艄棚里,与垃圾为伴。我趴在窗口,看着感到有一丝凄凉。

上世纪末,旧城改造,整个风箱汇、缸甏汇、平桥湾片区全部拆除,建造成望吴门公园,这里成为老百姓休闲的地方,风箱汇成为一个传说。

--END

文/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