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焦点访谈里的焦点3》,作者: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中国工人出版社。经出版社已授权在网易新闻平台连载发布,欢迎关注,禁止随意转载。】

2012年底,中共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之后,三公消费有所遏制,公款出国、超标买车的少了,从一些高档餐厅的营业状况来看,公款吃喝也少了,成效确实显著。
但公开的大吃大喝受到遏制,一些人又变换对策,明吃变暗吃,私人会所、秘密餐厅成为“嘴上腐败”的新阵地。
记者首先暗访了位于北京市西三环附近的两家就餐场所,其中一家坐落在公园内,另一家则藏身于古寺中,这些场所亭台轩榭,小桥流水,环境十分优雅,那价格如何呢?
服务人员甲:“有988元的。”
服务人员乙:“一般的话1680元一位。”
记者:“服务费呢,还在收吗?”
服务人员乙:“15%,服务费是一样的。”

人均1680元,10个人来用餐就得一两万元,再加上酒水和服务费,“一顿没有两三万元肯定下不来。如果有人财力雄厚自掏腰包,这无可厚非。可在类似的就餐场所,记者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院落里时常停着一些不愿意公开身份的车辆。有的把车牌遮住了,有的直接把车牌卸了下来。
记者询问,这发票该怎么开?
服务人员丙:“有的就是打个点。”
记者:“什么叫打个点?”
服务人员丙:“就是一个点,不写,回去再填。”
记者:“现在有开单位的吗?”
服务人员丙:“发票也有开单位的,反正就是说可以帮你保密。”
为了解更多情况,记者电话采访了其他就餐场所。
记者:“机关的来人,发票抬头怎么写?”
某高端私人会所服务员:“他们都直接开自己的单位,我们这边好多会员呢。”
记者:“单位那么大额的能行吗?”
某高端私人会所服务员:“没问题,你可以分两张或者三张开,我们这边最多能分三张开。”
记者:“你们那边都有过什么单位的?”
某高端私人会所服务员:“这个我不清楚。”
实际上,这些远离喧嚣的餐饮场所生意并不差,需要提前订餐。
服务员丙:“房间都订满了。以后订餐提前打电话。”
记者:“一般提前一天就可以吧?”
服务员丙:“最少提前两三天吧。”
记者:“那么火啊?”
服务员丙:“我们这确实挺忙的。”
或许是为了迎合某些顾客的需求,一些高档的就餐场所并没有挂出某某饭店的招牌,而是以会所的面貌出现。研究过此类现象的学者符启林这样告诉记者:“会所的服务对象就是特定的,必须是会员,服务的环境比较隐蔽,大家觉得到那消费肯定会有安全感,有秘密感。另外有一些会所,可能还要给会员提供一些另外的服务,比如洗脚、打麻将,或者还有其他国家禁止的行业,服务方式跟高端餐厅还是不一样。”
据记者观察,这些会所除了栖身于公园或寺庙,还有一些更为隐蔽。
在北京北二环路附近有一条看上去极其普通的小胡同,周围居民透露,这里有一家高档会所。如果没有人带路,即使来到这家会所附近,也很难找到这个地方,因为它没有门牌,没有任何标识,只有进了院子才会发现别有洞天。
服务员丁:“这个地方是对内不对外的私人会所,但是你有意来用餐咱也接待。”
记者:“你们这没有对外挂牌。”
服务员丁:“我们家没挂牌,目前都没有对外营业,都是老板内部朋友过来,今天也是,里面(正在接待),我带你参观一下,里边有一个院。”
前记者:“挺大的。”
服务员丁:“对,原清代直隶总督的府邸。”
前朝重臣的府邸装饰古朴文雅,一看就不简单。那在这样的地方用餐,一顿饭得多少钱呢?
记者:“咱们这怎么收费?”
服务员丁:“对外的话,最低598元一位。”
记者:“高一点的呢?”
服务员丁:“698元、898元,还可以做到6000元一位。”
记者:“6000元大概都有啥?”
服务员丁:“那就是你在外面吃不到、见不到的东西。”
记者:“河豚啥的?”
服务员丁:“河豚在我们这边应该是小意思了。”
具体都有哪些菜品,服务员并不明说,只是暗示菜品肯定比较高端。
带记者参观时,她说院子里只有两间包房,都有重要的客人在用餐,正说着厨师过来上菜了。
记者:“这是啥?”
服务员丁:“帝王鱼头。这里面东西就是(高档)。”
记者:“这多少钱?”
服务员丁:“这没有按标准走。”
菜品名称不透露,价钱也只说没按标准走,这样遮遮掩掩难道是在刻意隐瞒什么吗?高雅的场所、高档的菜品、高端的服务、从598到6000元一位的饭菜,都是什么人光顾这里?
记者看到这家院子里停着三辆高档轿车。
服务员丁:“来这儿我们接触的领导太多了,我们这儿开业3年多了。”
记者:“八项规定对你们没有什么影响吗?”
服务员丁:“没有,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直接给我们领导打电话。”
出于好奇,记者还是想问问人均6000元都能吃到些什么,可能是问题太敏感,这位服务员有些提防了。
服务员丁:“我想问一下,你是不是来暗查的?”
记者:“查什么?”
票自员1:·440810630345-3
服务员丁:“查我们这里的。”
记者:“什么意思?”
服务员丁:“你是不是记者?”
虽然记者到最后也没有问到,那个人均6000元一位的菜品究竟吃的是啥,但如此高昂的消费肯定不是普通百姓消费得起的。
“跟谁吃得小心,范围必须小;到哪吃要注意,地点得安全”,这已经成为现在一些惯于吃喝的人的警言了。一些用公款吃喝不心疼,因为钱不是自己的,一些老板拉官员大吃大喝,他们也不心疼,因为花出去的钱一定会有更大回报。
自古以来,吃喝看似小事,却关乎大节。饭桌上的腐败,不仅在于“吃”,更涉及“谁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吃下去的白食。
(《焦点访谈》2013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