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到影院看完了《你好,李焕英》。作为一个生在70后,长在80后的中年人,似乎更能够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电影镜头的切换,又把我带回到了好几家人围坐在一台电视机前,一起看女排夺冠、一起看《排球女将》、一起《姿三四郎》的岁月。

你好,李焕英》是以喜剧的形式,讲述了普通人爱和别离的亲情故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灵魂安放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大火,首先来说,它是顺应时势的产物。当下,全球新冠疫情尚未结束,很多人都是在异乡的屏幕前,感受着久违的亲情,在这特定的时间节点,亲情则显得尤为珍贵。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名字往往有着时代的印记。男的叫建国、建平、解放、奋斗的,女的叫桂英、桂花、秀琴的,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李焕英”这个名字就带足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间,“英”字一直是女性新生儿命名的高频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取景与湖北襄阳的卫东机械厂,该机械厂当时基础设施完备,学校、医院、商店等一应俱全,宛如一座“独立的城邦”,在里面的人生活的人,幸福而安宁。

电影主人公穿越回1981年,那是一个以集体生活为主流的年代。工厂的工人手里端着“铁饭碗”,身边工友三五成群,凭票买彩电,约会看电影,脸上挂着质朴的微笑,那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路灯下的小姑娘》《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万里长城永不倒》《迟到》《你的眼神》……那个时代的金曲,几乎人人都会哼唱。

电影主人公从2001年回到1981年,与歌曲里的“再过20年我们重相会”相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违的红色标语、轻快音乐旋律,都汇集于难忘的80年代。无论对50后、60后、70后而言,80年代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对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的70、80后而言,80年代是他们一生的起点,随着影片的推进,他们都能在这里与过去的自己重逢。

“林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母亲的爱有多深的,遗憾就会有多深。贾玲如此,观众亦是如此。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创造了一个最为闪亮的高光时刻——临近结尾处的回环和反转,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一刻,所有的一切在这里关联,所有的情感在这一刻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反转和发现是情节的基本要素。《你好,李焕英》的结尾显然做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

母女一同穿越,双视角齐头并进,成全了一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情感互动——女儿见证了妈妈的青春,妈妈也在一路陪女儿长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里,女儿贾晓玲千方百计地利用信息差,想让妈妈高兴。甚至,为了妈妈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她努力撮合妈妈和厂长的儿子沈光林在一起,“哪怕没有我。”

贾晓玲的做法非常感人,妈妈的奉献却更让人心疼。李焕英穿越回去,有机会重新选择人生,过上“王琴”式的富裕生活,但她依然没有选择厂长的儿子沈光林,依旧选择了和锅炉工贾文田结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说影片中的妈妈想再和爸爸做回夫妻,倒不如说是妈妈选择晓玲做女儿。

最令人感动的是,妈妈明明自己做出了牺牲,还试图让女儿放心:“什么新路老路的,再说你怎么知道老路就不幸福呢?”“我觉得我这辈子过得很幸福,怎么就不相信我呢?”

她对女儿的爱平淡而深沉,唯一的诉求就是“健康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好,李焕英》在笑声中开始,在流泪中结束。它戳痛了每个人的泪点。有的人想念母亲,有人想念家人,有的人为过年没有回家而感到遗憾。

真实的东西最有力量。在特定的大环境之下,《你好,李焕英》显现出了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谢《你好,李焕英》,让我们从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和家人的关系,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

我是@吃瓜百事通,欢迎关注我,一起发现品有料的生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