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通讯员 汪延煜 陈辉

掌上咸宁报道

从十八岁豆蔻年华到四十八岁白发丝丝,她坚守在山区讲台上;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女教师到十佳师德标兵,市骨干教师、咸宁名师,省级小学语文课题组组长,她一步一个脚印,如一支燃烧的蜡烛,三十载呕心沥血,三十载坚守初心,诲人不倦。她就是通山县通羊四小女教师陈通华。1月20日,记者走近陈通华,感受咸宁名师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

1991年秋,18岁的陈通华跨出阳新师范校园,背着行囊来到通山县湄港小学。

当时的湄港小学条件艰苦:教室全是危房,教师住房拥挤,每周20节课的工作量,让陈通华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加点。

教室门窗都是破的,四处漏风,冬夜里坐不了人,寒风呼呼地灌,她坚持在这样的教室里备课、批改作业。

一次,陈通华一位在县城工作的同学来玩,一见面就一脸惊讶与不解,“快点想办法离开吧!”陈通华只说了句“我觉得挺充实的呀!”当春天的桅子花和兰草花插满房间,当山沟里的鱼虾活蹦乱跳地被孩子们端到“姐姐教师”面前时,还有什么比这更聊以自慰的。

恰恰此时,人生中的不幸突然降临。陈通华的父亲患上了肺癌,母亲整天以泪洗面,她只能眼看着病榻上的父亲在痛苦中日渐消瘦。那段日子,她的心时时被撕得剧痛,恨不得每时每刻都守候在父亲身边,与死神争夺父亲的生命。然而,她不能就此撂下班里的学生。拖着颤颤巍巍的身体,陈通华回到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

湄港小学原校长孙飞跃回忆起来,对她钦佩不已:“工作太拼,从她父亲住院到去世的半年时间里,她只请假回家看望过两次。但那一年,陈通华所带的班级语文和思品科都在全乡统考中拿到同年级第一名。”

1994年,陈通华调到通羊二小,2011年,又调到通羊四小。进入县城教书,陈通华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一面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一面潜心钻研教材教法。每天她总是很早来到学校,放学后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她将自己关进办公室,无声的灯光陪伴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静静的夜晚。

孩子眼中的“好老师”

30年的教学生涯中,陈通华当了近20年的班主任。她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功地做好“育人”这篇文章,班主任不但要学会观察、善于发现,掌握教育时机,而且还要走进孩子心里,用爱去交流。

1996年9月,班上转来了一个孩子小刚,当时的考试成绩两门功课加起来还不到70分。提起小刚,老师们都说最令人头疼,迟到、早退、不做作业、并且还有很多坏习惯。好多人认为这孩子没救了,只好让他“破罐子破摔”。陈通华找小刚谈心,给他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帮他认识错误,鼓励他改正缺点。有一次他偷偷摸摸的老毛病又犯了,陈通华没有当面训斥,而是找他来办公室苦口婆心地说:“只要改掉坏习惯,我想你一定是个非常好的学生!”在陈通华的帮助下,小刚不仅改变了不良习气,而且成绩也上升很快。那个学期结束时,陈通华特地给他评了一个“进步奖”。

在课堂中,陈通华喜欢营造民主、和谐的愉快氛围,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找到实现自己价值和张扬个性的方式,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们在日记本中这样写道:“陈老师,感谢您既教我知识,又教我做人的道理。您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可爱可亲。我永远不会忘记您!”“陈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最喜欢上陈老师的语文课了。”

通羊四小每学期会根据平时表现表彰优秀班主任,陈通华提议让优秀的班主任交流自己的成功经验,陈通华将交流经验汇编成书——《智慧》,该书成为校本教材。

课外阅读的“点灯人”

2018年秋,陈通华响应政府号召,主动申请到南林小学支教。面对老师和朋友的不理解,陈通华说:“城里师资好,孩子们的教育资源优越,农村的孩子和学校更需要我们。”其实,陈通华有自己的想法,当一名纯粹的语文老师,为推广少儿课外阅读寻找出路。

这一年,陈通华带着两名年轻教师承担课外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她将课外阅读教学分为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实践推广阅读课程三个阶段实施。她利用晨读带着孩子朗读《国学经典》,利用午休前10分钟为孩子们朗读童话故事。倡导孩子们课外每天看书半小时;一个月后,她在班级里增加了“日有所诵”诵读课程。她在班里统一进行课外书的导读、推进、交流课等。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为孩子们编写了班级习作集《樱桃红了》。在她的力推下,该校在全校推广课外阅读课程。

家长刘萌对陈通华所推行的课外阅读课程深表赞同:“孩子现在每天都在家里读书,还要求我们也跟着读。每天看着孩子的微小进步,家里人都被激励和感动着。”

结束一年的支教工作,陈通华回到四小,她又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她毅然辞去学校副校长职务,利用假期整理一年来的教学心得和体会,出版支教时实施课外阅读教学专著《支教这一年》。去年春,我市全员参与抗疫,学校停课不停学,陈通华利用线上软件继续在班上推广课外阅读,开展云上读诗、云上交流读书会等活动。阅读路上,她正努力做一位温暖的“点灯人”。

30年来,她以一位女教师的本色,用微弱的光亮,照亮着一个个孩子前进的路。

责编:丁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