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3月2日)从国家卫健委获悉,“十三五”期间,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4%,较2015年增长9.8%,“大病不出县”基本实现。
县域内就诊率94% 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十三五”期间,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目前85.8%的县级医院具备二级医院服务能力,35.1%的县级医院具备三级医院服务能力。
医联体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共组建城市医疗集团1666个,县域医疗共同体4028个,跨区域专科联盟5900个,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4075个。全国范围内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帮扶、协作关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占比达87.5%,较2015年增长39.5%。
分级诊疗成效不断显现,患者就医流向逐步趋于合理。全国双向转诊人次数由2015年的1058万增长到2020年2507.5万,年均增长19.5%。其中,下转患者占双向转诊患者比例由2015年的13.9%提升到2020年的28%。2020年上转患者人次数首次出现下降,同比下降3.4%。“上转容易、下转难”问题逐渐缓解,更多的患者愿意在基层就医。
三甲医院疑难重症救治能力大幅提升
根据分级诊疗定位,城市三甲医院主要收治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逐步减少普通门诊。“十三五”期间,各地通过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举措,三甲医院的救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四川成都聚焦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负担重大疾病,在三级甲等医院打造10个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 周政:每个学科每年成都市政府拿出1000万元,然后医院配套1000万元,连续投3年。这样来提升学科的建设水平,让我们的学科达到国家级临床专科的水平。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通过建设老年病、肿瘤等临床重点专科。去年,开展难度较大的三四级手术占比达75.5%,疑难危重症诊疗占比达10.3%。
为避免疑难重症患者跨省就医,“十三五”期间,国家在河北、山西等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8个省份试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建设肿瘤科、神经科、心血管科、儿科、呼吸科和创伤科等12个专科,缩小这些地区重点病种治疗水平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差距。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 焦雅辉:通过国家的区域医疗中心,把区域的这些能力弱的医院,一级带一级,把它的能力给提升起来。这样的话,能够让当地的患者留在当地就诊。
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60%
为了将患者留在当地就医,留在基层就医,“十三五”期间,各地还大力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重点人群签约率已超过60%。
家庭医生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主要由社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护士以及公共卫生人员组成,重点为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系统等慢性病患者提供签约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 焦雅辉:把这些长期用药的病人的诊疗和健康管理放在基层,不要再同我们急危重症的病人,再去争夺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
上海实行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即居民在选择社区家庭医生签约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签约居民可享受从社区优先转诊到二、三级医院等优惠政策,目前已有800万上海居民签约家庭医生。
山东省金乡县组建300多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优先为65岁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服务,去年全县基层就诊率达76.5%。居民刘道武,5年前因车祸受伤长期卧床,靠胃管进食,日常护理成了家属最大的难题。去年,镇卫生院为刘道武建立家庭病床,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医药费用纳入医保报销。
金乡县胡集中心卫生院主治医师 邢国政:针对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又符合住院条件的,产生的这些治疗费用,医保报销50%,个人负担50%。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