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看来,这几十年间发生的最大变化,恐怕就是吃得起肉了。

往前数四十多年,吃点肉还要凭票购买,每个人每月都限量,想多吃一点儿都没有,可即便是凭票买肉,这说明还有肉,再往前一些,想吃肉就不是容易的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示:狗是人类的朋友,文中例子只是回忆往事,描述事实,请勿对号入座。)

当年的老知青回忆过去的往事,总跟肉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老吕是东北知青,还是一个青年点的点长。70年代中期,他的青年点来了一批新知青,作为店长,他要了解每个人的背景和特长。

大部分新知青都差不多,对新环境充满了好奇,整日嬉笑打闹,只有一个人不寻常,他不苟言笑,散发着一股“煞气”。

这个人姓王,老吕叫他小王。一般来说,农村的狗见到生人都会叫,尤其是新来的知青,更是村里看门狗吠叫的对象,还没走到门前,低吼声已经传出了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唯独小王在经过村民房子的时候,没有任何狗叫唤,相反,散养的狗见了他还会害怕躲避,只要他一瞪眼,一伸手,那些土狗就会乖乖听他的话。

有人说小王之前是驯狗师,懂得“相狗之术”,也有人说他是屠狗的,身上带有“煞气”,所以狗都怕他,反正小王自己从不解释。

知青们天天吃萝卜白菜,没有任何油水,都盼望着能来点荤腥改善伙食。有一天早晨,小王悄悄端来了一锅肉,香味瞬间充满屋子。

有人问他:“这是什么肉”?

小王把手指放在嘴上,比了一个别说话的手势,然后“汪汪”了两声。

大家会意,也不多问,围坐一桌,准备大快朵颐。

女生比较胆小,见男生吃得香,都不敢动,一个女生问:“这……能吃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青虽然都只有初、高中文化,但也有读书比较多的人,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回答:“这你们就不知道了,这狗又叫犬,是《周礼》记载的‘六畜’之一,跟猪、牛、羊一样。”

经过这一番解释,大家都动起了筷子,道德上的顾虑,终究无法抵挡饥饿的肠胃。

过了几天,小王又去村里转悠,黄昏的时候带着一条土狗回到青年点,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炖好一锅肉。

当时东北农村的习俗,狗和猫丢了没人找。大家相信要是猫和狗离家,肯定是去“偷腥”了,过几天就会回来,如果不回来,那就是自己组了“家”,只能由它们去了。

正是因为村民有这种想法,所以小王才能屡屡得手,也没有人追查丢失的狗。

知青生活很清苦,毕竟是去接受锻炼,不是去享福,每天只能吃玉米面饼,喝白萝卜汤,每天收工回屋,盯着毫无油水的萝卜汤碗,直犯恶心,于是大家都望向小王,他心领神会,不停地带狗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炖肉,不像现在有各种调料去腥增鲜,当时炖肉没办法去除土腥味。一开始知青们只是图有肉吃,但后来觉得白煮不好吃,还是要点调味料最好。

追求美味,这是人之常情,于是老吕打算让一个知青到城里买点胡椒,但是把账本核算了一下,发现有点困难。

他这个青年点有将近60个人,可现在能支配的零钱只剩下20块钱了。这点钱还要买盐、酱油等最基本的调味品,如果都花完,恐怕下个月只能吃白水煮萝卜了。

但是转念一想,年轻人需要美好的东西来刺激麻木的感官,于是还是让人买了胡椒。

其后的日子里,小王仍旧往回牵不知道谁家的狗,大伙在肉汤里撒上胡椒,虽然还有一股土腥味,但已经比之前美味很多了。

然而,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的事,狗的事还是被村民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点来了一批路过的知青,他们跟本地知青合住宿舍,大家都是年轻人,也没有利益冲突,很快就熟悉了起来,言谈甚欢。

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吃的问题。

原来,不光本地知青对狗情有独钟,外地知青也精于此道,怎么宰、怎么炖,全都熟稔于心,有人说狗和狼一样,是铜头铁腿豆腐腰,肚子是命门,只要吊起来,一碗凉水灌进嘴里就能解决。

第二天,有借宿的知青牵了一条狗回来,兴奋地招呼大伙一起处理。小王没有动手,全程围观,虽然借宿的知青手法没有他熟练,但也看得出是个老练的人。

没费多大功夫,一锅肉就端进了宿舍,所有人围着饭盆,一人一筷子,很快就吃完了。吃饱拍拍肚子,众人心满意足地休息了。

次日早晨,路过的知青走了,下午有村民就拽着村长找到了青年点。

“昨天我看见他们有人牵我家狗,我老远跑过去,早没影了。当时天也黑了,我也没敢找他们。”

村长知道知青们日子不好过,牵走狗肯定是吃了,这事他不能不管,只能佯装发怒说:“你们说说,这是什么事,太不像话了!”

老吕等人理亏,不敢反驳,只能让村长和村民劈头盖脸地痛骂,骂了十几分钟,村民气消了。村长打圆场说:“我看你们也应该认识到错误了,下不为例。”

村长对告状的村民说:“另外,这个事不应该闹大,也不要声张,毕竟青年们是来锻炼的,名声坏了,没脸没皮,他们还怎么锻炼?”

村民瞪着知青们,半晌后说:“我听村长的,这事就这样吧。”

村民和村长信守了承诺,确实没有公开知青们的“偷食”行为,而知青们也收敛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十年后,青年点所在的村子发展地不错,生活水平好了,老吕作为当年的知青典型,被请回去看一看。

再次回到下乡的地方,老吕十分感慨,很多木头房子变成了小二楼,有些人屋檐下还挂着鱼干和腊肉,再也不是吃不到肉的穷苦地方了。

当年的村长还健在,精神矍铄,对老吕说:“村里河坝前两年要改道,重修的时候,大伙挖出了很多狗脑袋。一开始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有说是狐狸,有说是熊,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狗脑袋。”

“当年离大坝最近的就是青年点,有一段时间家家户户都丢过狗,最后一合计,村民猜到应该是你们知青干的,不过大家也没埋怨,明白你们也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吕无奈地一笑,缓缓说:“老村长你说得对,是我们干的。我当年也不成熟,没有管好青年点,给乡亲们整了那么多麻烦。我后来也很后悔,再也没吃过狗肉,连狗也没养过。”

“都过去了。”村长说。

“是啊,都过去了。”

(再次提示:狗是人类的朋友,应当善待,文中知青行为只是回忆历史,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请勿谩骂、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