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留美博士陈慧祥自杀,之后遗书公布,指控其导师强迫他在投稿到ISCA'19的论文中造假,靠关系推动论文发表,并拒绝他的撤稿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同学和同学的聊天记录

兜兜转转时隔20个月后,ACM(美国计算机协会)终于证实 其对导师李涛的控诉属实。李涛(Tao Li)的文章被撤稿,他在15年内也不能在ACM平台上发表任何文章。

此事终于尘埃落定。

写这篇文章,一方面要谴责学术圈里这样学术不端的行为:一直以来,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层出不穷。2019年翟天临“不知知网”掀开了这层丑陋的面纱,谁都不知道这背后又藏着多少污垢?

之前爆火的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清华法硕学霸何旻哲,竟然自曝简历造假这个瓜——

看了一下这个自白的过程,真的是尴尬到脚趾抠出中国地图......

当然,这种事情也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学子身上。

2006年美国杜克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2006年发表文章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地找到了可以用来测定癌症患者对抗癌药物的敏感程度的「基因签名」(genomic signatures)。随后 Nature Medicine 刊登了这篇论文。

然而,圈子里的其他学者,包括杜克大学的科研人员也无法重复出该实验。2009年,该团队被证实造假,主攻手罗兹学者波蒂医生本人也被指根本就没在牛津大学深造过(罗兹学者指在牛津深造并获得罗兹奖学金的人)

无独有偶,1988年,哈佛大学26岁医学系博士生Jason Altom 被人发现吸入了过量的氰化钾自杀,并写下遗书指自己的死和“虐待狂的导师”有关系。”哈佛也对此写过相关报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进行到这里,正常的轨迹应该是机智的小作者我开始强调学术能力和道德人品的重要性,翟天临事件不知道的自己复习一遍。

另一方面,在我呕心沥血查找了学术圈诸多造假案例后,我更关心的是,在许多非主观的作假情况下,如果高级合作者或导师被指控学术不端,甚至被证实学术不端,诸如陈慧祥这样资历浅的研究人员该怎么办?

博士生走上自杀的路,除了科研压力大,更多的是他们无法掌控的“行业游戏”:和导师的畸形关系,学术的纯洁性遭破坏,学校环境对权威的纵容,热情被现实碾碎。

被迫作假,会不会导致他们在科学中的信任缺失呢?包括对个人学术名声和职业前途的担忧,和对学术合作甚至整个科学界的信任危机。他们可能决定这辈子再也不做科学研究,而去干点别的事情?或者也走了极端呢?

这里提出问题不是引起恐慌,对陈慧祥我表示惋惜和难过,他对科研事业的追求也令人佩服。甚至我也没有立场对他选择自杀表示不赞同。

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由学术造假引发的调查和对话也会推动积极的改变。

科研路也是一条走到黑不能回头的路,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可能会很孤独,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下来,但还是希望留下来的人能坚持做出好的科学。

就算微弱,还是要说: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放弃自己。读书的意义本质不是拿到学业,不是同长辈交代,是为了充实自身,是漫漫人生中一段短暂的征程而非终点,你还有很多退路。

陈慧祥在自己的遗书里说:“希望我的案子能改变这个世界,能让世界保持简单和诚实。”

我相信一定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