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粮食供给需求增加和耕地质量退化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力量和科技水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明晰的方向和任务。

在河南省、市、县各级科技特派员政策支持和引导下,信阳农林学院有一批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河流湖泊、工厂企业里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地方生产实际需求,积极研究探索新问题、新方法,推广新技术,为地方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刘合满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对于土壤学专业出身的他来说,深刻了解我国农业土壤所面临的问题及国家政策导向,在息县科技局的支持下,以县级科技特派员和科技服务队建设为契机,在息县开展科技服务,凝练科技方向,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刘合满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受"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校训的熏陶,深刻理解农业人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树立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2018年进入信阳农林学院以来,他立足地方农业生产实际,注重理论知识和地方需求的结合,在"产、学、研、推"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2020年5月15日,刘合满听说息县需要懂土壤肥料的科技人员,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落地了。虽然痛风发作,无法行走,在信阳农林学院周强博士的搀扶下,他忍着病痛坚持赶往息县弯柳树村酵素农业生产基地,和孙君艳教授、周强博士一起听取了息县远古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关于酵素农业的理解和实践探索,实地察看了农用酵素生产、酵素改良土壤实际效果及土壤和农产品质量报告等,并提出从农用酵素的科学化生产、酵素的合理施用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酵素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此后,刘合满与孙君艳、周强等,针对弯柳树酵素生态农业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实践探索,对未来的长远持续发展进行了规划。

在息县科技局万保华同志的带领下,刘合满指导息县远古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信阳市酵素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获批了2020年信阳市创新应用专项"酵素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这为息县酵素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次结缘,终生情。这是一种科技情怀和朴素的"三农"情怀。

此后,刘合满常常惦念着息县生态农业发展。2020年6月5日,到路口乡实地察看了极度干旱条件下的小麦秸秆还田及农业生产现状。6月7日,息县科技局和信阳农林学院联办的"弯柳树村科技创新巩固脱贫成效引领乡村振兴研讨会"在息县弯柳树村举行,刘合满在会上激动地说,这是再次回到因酵素、因生态农业而结缘的家乡。

7月10日,刘合满组织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土壤肥料学领域老师,与市农业农村局农村能源环保站负责人一起再次来到息县,调研息县秸秆资源有机肥化利用,并对秸秆和畜禽粪便混合发酵制作有机肥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在息县科技局和信阳农林学院的共同努力下,7月31日,"酵素农业学术研讨暨酿酒专用弱筋小麦产学研对接会"在信阳农林学院举行,刘合满作了"酵素与农业"的学术报告,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化学农业为环境、食品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及酵素农业的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

为更好提升酵素农业科技水平,和更加有效促进酵素农业的长效发展。刘合满多方召集,在息县科技局的支持下,联合信阳农林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和息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土壤、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农业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组建了河南省弯柳树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多次会商讨论弱筋小麦、水稻优质品种选育,良种良法配套及土壤养分物质科学管理等,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在信阳市酵素农业工程实验室组建过程中,刘合满在凝练当地生产和科研方向的基础上,对实验室的建设规划、主攻方向及所需试验设备等进行了论证和布局,为实验室后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前瞻性的硬件保障。

此后,刘合满多次与其他科技人员一起到息县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科技需求,主动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今,在淮滨县挂职副县长的他亦多次利用从淮滨回信阳的机会,到息县弯柳树村的田间地头,蹲下来看一看,抓一把土壤,闻一闻味道,他说这是一片有着科技含量的土壤,我们要用心呵护它。

今年2月2日,在息县科技局的组织下,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科技创新创业园区谋划会在弯柳树村召开,刘合满被聘任为"信阳市酵素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宋瑞为刘合满颁发了聘书。刘合满激动地说:"这是为我戴了一顶荣耀和责任的帽子,我一定要尽力戴好它。"

科技服务在路上,刘合满将继续在科技服务、科技富农惠农的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