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是政治联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周孝王时期,秦国王族的祖先大骆与西戎之一的申侯女儿联姻,这个在史记中也有记载:

《史记 秦本纪》: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

这里说的是申侯与大骆再次联姻,西戎族都归顺了周天子,这样周天子才能称王。之后,秦襄公把自己的妹妹缪赢嫁给了西戎丰王为妻,秦国之所以不断与西戎和亲,根本原因就是早期的秦人面对西戎生死的威胁,秦人不得不向西戎示弱,以换取生存空间,但是和亲根本没有改变秦国与西戎之间的战争,双方的战争仍然不断地持续。

春秋时期,华夏诸侯国的国君迎娶戎狄之女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比如晋献公在西戎娶了两个妾,分别是狐季姬和小戎子,这两人是西戎的女子,狐季姬生下了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小戎子生下了后来的晋惠公夷吾,这还没完,晋献公后来又娶了骊戎的两个戎人姐妹,也就是骊姬与她妹妹,骊姬生下了奚齐,后来被晋献公立为太子。

戎女骊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国国君娶戎人女子为妻妾的情况很多,晋文公有一位妻妾也是戎人,就是季隗,季隗是赤狄部族的的公主,嫁给了晋文公,还给晋文公生了两个儿子,这在春秋战国时期都非常普遍,这是华夏与异族和亲的情况,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华夏内部之间的联姻,比如晋国和秦国和亲,后来有一种说法叫秦晋之好,就是两家联姻形成的。

但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和亲应该是刘邦与匈奴之间的和亲了,刘邦在平城之战中,因为轻敌冒进,孤军深入,带了一万余骑兵追击匈奴人,结果中了埋伏,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后来刘邦用陈平的计谋脱身,之后,刘邦派出刘敬与匈奴进行和亲谈判,但是刘邦并没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而是找了一个平民子女冒充自己的女儿嫁给匈奴冒顿单于。

刘邦与匈奴的和亲除了嫁女子给匈奴,还包括开放双方的边贸以及赠送财物给匈奴,这在后人来看,是一件很耻辱的事,但在政治家眼中,和亲并非是耻辱,因为政治家的眼中从来就没有耻辱,只有政治利益,无非就是利益大小罢了,刘邦无疑是一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

汉匈和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之所以要跟匈奴人和亲,主要有几个原因:

1、实力不济。

刘邦在白登山之围中见识到了匈奴人的实力,如果史书说得没错的话,匈奴出动了40万骑兵,分成四个方队,每个方队马匹的颜色都保持一致,单从马匹和骑兵数量来看, 汉朝20年也拿不出这种配置,虽然刘邦手上有骑兵,但是大多数是秦朝及项羽手下投降过来的骑兵,实力完全不如匈奴人。

刘邦并非是个胆小的人,连项羽这样的千年战神都败在了刘邦手中,刘邦并不想跟匈奴人拼个你死我活,因为这不是刘邦的核心利益,刘邦的核心利益是他所建立的西汉帝国,他要保证西汉的稳定与持续,没有必要跟匈奴人拼个两败俱伤,选择嫁女、赚送财物表面是示弱的做法,实际上能用女子和财物来保证相对的和平,在政治上来说绝对是值得的。

刘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汉朝内部有威胁。

刘备的核心利益是保证西汉的稳定,在当时刘邦还有异姓王的问题没有解决,刘邦之所以和匈奴人打起来了,就是因为韩王信,不是那个淮阴侯韩信,韩王信因为投靠了匈奴,所以刘邦发动大军讨伐,除了韩王信之外,刘邦还消灭了燕王臧荼、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燕王卢绾、淮南王英布等诸侯王的叛乱,这才是刘邦的心腹之患。

刘邦在消灭了淮南王英布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刘邦打败项羽称帝之后,几乎都在忙在平叛,等平完叛乱,刘邦也去世了,没有时间解决匈奴问题了,与匈奴保持一种和平状态对刘邦这个政治家来说,是最有利的,政治家从来不做没有利益的事。

3、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刘邦不能在没有解决内部威胁的情况下与匈奴开战,否则西汉王朝就是第二个秦朝,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自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华夏先是经过了3年的反秦战争,之后又是4年的楚汉战争,7年的战争导致华夏的人口大量减少,物资大量消耗,实力大减。

秦末农民战争让华夏实力大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王朝在解决异姓诸侯王叛乱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实力,如果再与匈奴开战,西汉就是第二个秦国,刘邦作为著名政治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与匈奴和亲符合刘邦的利益,这对刘邦来说,从来就不是耻辱,把匈奴问题留给后人解决,也是一种办法。

之后,汉朝就把和亲当成一项国策执行下去了,后来的吕后执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都是与匈奴进行和亲的,但是,和亲并没有解决汉朝与匈奴之间的问题,匈奴在和亲期间仍然时不时攻打汉朝的边境,抢掠人口、物资、财富,汉朝由于实力不够,同时也没有大规模的骑兵,所以一直在隐忍,直到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国力大增,解决匈奴问题的机会来临,于是汉武帝开始改变对匈奴的政策,改和亲为战争,这无疑是正确的,政治家就是做最符合自己政治利益的事,汉朝一味和亲,仍然没有换来和平,只有拿出实力硬碰硬,让匈奴吃点苦头,才会收敛自己的抢掠行为。

汉武帝对匈奴开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武帝一朝,几乎都在与匈奴作战,卫青、霍去病时期,把匈奴人赶出了河套、漠南、漠北,匈奴实力大减,到了汉武帝晚期,意识到常年穷兵黩武,因此停止战争,开始休养生息,又恢复了和亲政策,汉武帝之所以恢复,并不是担心自己实力不济,而是不想继续战争,以嫁公主和送财物能换取和平,在政治家眼中是值得的,如果继续战争,继续穷兵黩武的话,汉武帝就与秦始皇无异。

之后,和亲这项政策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即使后来匈奴臣服于汉朝,成为汉朝的藩属,汉朝仍然与匈奴和亲,这个时候和亲的意义已经改变了,变成了类似于华夏内部政治联姻的意思,不再是单纯的嫁公主和送财物了,即使到了后来强大的唐朝,仍然有和亲,比如唐朝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这都是政治联姻了。

和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华夏政权把公主嫁给异族,很少看到华夏政权的君主迎接异族的公主,这是为什么呢?

匈奴女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华夏有文化上的优越感。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是华夏来源的一种说法,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华美的服装,这是相对于四周的蛮、夷、狄、戎来说的,当时的蛮夷无论是穿着,还是礼仪都是不如华夏政权的,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就有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在华夏眼中,是不太看得起蛮夷的,这不仅仅是文化上的,而是各种生活礼仪上的。

比如匈奴人有一个习俗,汉朝人就受不了,这在史记上有记载:

《史记 匈奴列传》: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这话的意思是说:父亲死去,儿子则以后母为妻;兄弟死去,活着的兄弟就娶他的嫂子或弟媳为妻。同时匈奴人有名却不避讳,但没有姓和字。汉朝人是无法接受匈奴这种习俗的,皇帝更不可能,不仅不接受,汉朝在文化上对匈奴更是有一种优越感,不太愿意接受匈奴人,汉朝皇帝更不可能接受匈奴女子。

和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重男轻女的观念。

汉朝与匈奴和亲,是把汉朝的公主嫁出去,虽然是公主,但大多数是找民间女子冒充的,比如刘邦嫁女,就是拿民间女子冒充,还有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也是如此,王昭君是良家女入宫的,并不是公主,不管是公主也好,民女也罢,在汉朝皇帝眼中,地位都是很低,汉朝并不觉得亏欠或者耻辱。

但是让汉朝皇帝娶匈奴女子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娶了蛮夷的公主来,汉朝皇帝心理上无法接受,虽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多有娶蛮夷公主,但是自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华夏政权的观念已经越来越不同,汉朝皇帝在心理上已经轻视了蛮夷的女子,更加不会娶了。

嫁给匈奴的汉朝公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避免权力斗争。

如果汉朝皇帝娶了匈奴公主为妃,只有匈奴公主生了儿子怎么办?那华夏的皇帝岂不是匈奴血统了,这不仅仅是汉朝皇帝不乐意了,怕了整个华夏士人百姓也无法接受了,古人很重视门当户对,皇帝的妃子一般都是贵族出生,平民出生的女子即使生了儿子,也很难成为继承人,而且还要讲个嫡庶之分。

如果匈奴公主生了儿子,与汉朝争夺帝王之位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娶匈奴女子,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