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冬,某日,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听完课的陈达邦急匆匆回家,因为家中有他怀孕的爱人李一超,然而,回到家中的陈达邦看到的却是爱人留下的一封书信:

“达邦,我走了,没有对你说实话......不愿让你承受离别时的痛苦,你安心学习吧,盼你早日归来,拥抱你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完信,陈达邦一切都明白了,几日前,心忧国内革命的李一超便跟自己说了递交回国申请的事情,因为妻子怀孕,陈达邦是坚决不同意,二人争论良久,说也没能说服谁,没想到的是,最后李一超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

在李一超走后,陈达邦一门心思扑在学业上,期盼早日完成学业,回国与妻儿相聚,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事与愿违。

1929年,中山大学解散,因为组织需要,陈达邦留在莫斯科,担任莫斯科外国出版社中国印刷部主任,1935年,陈达邦又前往法国,担任《救国时报》印刷部主任,兼印刷厂厂长。

1938年,国产国际中国部为扩大抗日宣传,决定将《救国时报》迁往美国,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先行一步,陈达邦留在法国等待消息,后来,此事儿没办成,陈达邦又在法国蹉跎4年,直到1942年,才辗转回到国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他与爱妻李一超已经分别11年,回国的他因为未能接上组织关系“自行脱党”,孤身一人的他辗转来到重庆,在五哥家见到了自己的儿子陈掖贤。

看着已经十二三岁,几乎与自己一般高的陈掖贤,陈达邦是感慨万千,他抚摸着儿子的头,低声问道:“你妈妈有来信吗?”。

回答他的,是儿子的低头不语,和五嫂的一声长叹,见状,五哥把他叫到内室,单独谈话。

从五哥口中,陈达邦才知道,妻子李一超和妹妹陈琮英把孩子送给他们抚养后,便再没回来,后来听说李一超去了东北战场,从此音讯全无。

没有音讯,就是最坏的消息,若李一超尚在人世,十余年间,怎么会不联系自己,联系孩子?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得到这个消息,陈达邦还是痛苦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达邦,湖南长沙人,排行老八,出生书香门第,他的妹妹陈琮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的妻子。

1926年,24岁的陈琮英与26岁的任弼时喜结连理,夫妻二人投身革命,当时,黄埔军校已经成立,任弼时和陈琮英觉得这是个革命干部的好机会,于是,联名写信动员陈达邦报考黄埔军校。

陈达邦家学渊源,考黄埔自然不难,很快便成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并于1927年成为一名优秀党员。

可惜的这一年,“四一二”、马日事变相继爆发,国内被白色恐怖笼罩,于是,陈达邦被派遣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

在去苏联的船上,陈达邦与同为黄埔学员的李一超分为一组,大海之上,惊涛骇浪,李一超晕船,眩晕、呕吐,虚弱不堪,身为组长的陈达邦便悉心照料,二人渐渐熟识。

到中山大学后,陈达邦又帮助李一超学习,很快,很快便建立革命爱情,并于1928年4月,在苏联喜结连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后不久,李一超怀孕,但她心系国内革命,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提交了回国申请,然后,就有了文章开头一幕。

虽然陈达邦与李一超成婚仅仅半年时间便分离,但夫妻二人感情极深,与李一超分别之后,陈达邦始终没有再婚。

直到1942年在五哥那里见到儿子陈掖贤,才算是死心,几年之后,重新组建了家庭。

1950年,回国8年的陈达邦重新入党,因为当初在苏联,就是做印刷工作,在苏联有很多这方面的朋友,于是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印刷处处长,担负“印钞秘史”的重任再次前往苏联,此时的李一超,早已被陈达邦深埋心底,他现在要做的,是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做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1957年,从苏联回国的却听到了一个让他百感交集的消息,自己的妻子李一超,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巾帼英雄赵一曼,此时的赵一曼,已经牺牲21年,而他们夫妻,已经分别26年。

原来,李一超与陈琮英回国后,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展开地下工作,1929年1月21日,李一超在湖北宜昌产下一子,恰巧这天是列宁逝世五周年的纪念日,李一超便给孩子取名“宁儿”,这位宁儿,便是陈掖贤。

陈掖贤出身不久,李一超便接受组织安排,前往东北抗日,临别之际,她把孩子送到了陈达邦五哥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东北后,李一超再次改名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赵一曼,这事儿,无论是陈达邦的家人,还是李一超的家人,都不知道。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的一场战斗中,因腿部受伤,赵一曼被日军俘虏,狱中的她受尽酷刑,日军甚至用马鞭猛戳赵一曼腿部的伤口,赵一曼痛的几次昏厥,但醒来的她,依旧没说任何关于抗联情况。

被捕之前,赵一曼已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在第三军,也算是核心人物,为从赵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报,他们把重伤垂危的赵一曼哈尔滨医院进行监视治疗。

在这里,赵一曼抓住机会,向监视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教育,最终,这二人被感化,决定帮助赵一曼逃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在前往抗日游击区途中,赵一曼一行人被日军追上,重新被抓回的赵一曼,受尽种种酷刑,但依旧没有出卖抗联的任何信息。

1936年8月,赵一曼被押回珠河县处死“示众”,游街之时,赵一曼依旧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劝说百姓站起来,共同抗日。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英勇就义,享年3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被赵一曼感化的警察董宪勋和女护士韩勇义同样铁骨铮铮。

董宪勋被抓后,没有泄露任何机密,因受刑过重,于1936年7月,死在狱中。

而当时只有16岁的韩勇义受尽折磨,同样坚贞不屈,最终经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罪名减轻为“纵匪逃走”,于7月8日被释放,但酷刑让她的身体受到极大损伤,在1949年离世,死时年仅29岁。

因为改名的,世人只知赵一曼,却不知李一超,因此她的家人一直不知她的死讯。

1950年,电影《赵一曼》上映,在当时引起轰动,赵一曼的姐姐李坤杰也看到了这部电影,李坤杰感觉电影中的赵一曼,与自己多年音讯全无的妹妹很像,这勾起了她的思绪,于是,四处写信打探李一超的下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不懈努力,李坤杰找到李一超曾经的战友,在战友的帮助下,最终确认赵一曼真是自己的妹妹李一超。

很快,李坤杰又写信将此事儿告诉了陈达邦的妹妹陈琮英,于是,陈掖贤也得知母亲是烈士赵一曼,为纪念母亲,他把赵一曼三个字刻在了自己的手臂上。

1957年,陈达邦回国,听到这一消息,同样叹息不已,1960年,陈达邦写下《忆一曼》一文,交到四川宜宾的赵一曼纪念馆陈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国后的陈达邦,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儿,而此时的陈掖贤,也早已从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业学校任教,还娶妻生子,似乎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接下来的事情,打破了父子二人的平静生活。

60年代初,中苏关系变得紧张,因为曾请苏联代为印钞,母版掌握在苏联手中,苏联便利用手里的人民币样板,擅自印发钞票,扰乱中国市场,于是,担任“印钞密使”的陈达邦遭殃,受尽折磨,与1966年黯然离世,年仅66岁。

陈达邦的离世,让陈掖贤极为愤怒,揣着状告信独闯中南海,结果,就住进了牛棚......

陈掖贤自幼被寄养在伯伯家,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养成内向的性子,后来结婚,与妻子张友莲也是吵闹不断,二人在1960年离婚,1963年又复婚,当这时的张友莲已经有了精神问题,病情时好时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的死、住牛棚又给了陈掖贤极大的打击,再后来,陈掖贤成了工人,微薄的薪水又要给妻子看病,又要养育年幼的儿女,生活极为拮据。

1974年秋,陈掖贤几天没去上班,被工友发现时,已经饿得不会动弹,幸亏及时送到医院,这才保住一命。

1982年,陈掖贤又是几天没去上班,同事们到他家看他,发现他已经自缢身亡,死时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