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全国两会

之 访谈录

人物 名片

沈德咏

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曾任职最高人民法院近20年,是我国首批大法官中最后一位离开法官岗位的,于2018年卸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一职。

近年来,“楼脆脆”、“楼歪歪”等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为建筑质量安全问题敲响警钟的同时,也充分证明了风险隐患的客观存在。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常委沈德咏带来一份《关于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守住风险防控底线的提案》,他表示,各行各业要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要建立基础设施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定期检测安全隐患制度、危险预警和报废制度,实现对各类设施安全隐患的排查有章可循,安全责任的追究有据可依,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

沈德咏还建议,应把社会风险防控的目标要求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推进智能风险预警设施建设和应用,借助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成果,以更高标准推进“智能安防”“智能检测”“智能预警”等信息化建设。

谈提案

要守住风险防控底线

南都:今年,您带来了一份《关于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守住风险防控底线的提案》,撰写这份提案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沈德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要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要有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要不断健全。

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视各领域潜藏的风险危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不断提高新时代社会治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推进,我们既要注重质量和效率,也要守住风险防控底线,这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工作重心,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都:关于守住风险防控底线,您觉得当前最亟需做的是什么?

沈德咏:当前最亟需做的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强化风险防控意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清醒认识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领域,“铁公机”“油气水”等重大基础设施风险无处不在,必须时刻绷紧风险防控这根弦。

我国各领域的许多基础设施,比如居民楼、桥梁、电网、输气管道等,有些建成后投入使用几十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进入21世纪以来,楼房垮塌事件经常见诸媒体,引发公众广泛关注,被称为“楼脆脆”、“楼歪歪”,为房屋建筑质量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也充分证明了风险隐患的客观存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发展规模不断加大,城市高楼的火灾风险、玻璃坠落、电梯下坠风险等问题也需要提前谋划,提前防范。

谈防范安全事件

推进智能风险预警设施建设和应用

南都:您认为从制度的角度如何防范安全事件发生?

沈德咏:风险防范与各行业、各领域都息息相关,各行业、各领域的主管部门要承担主体责任,把风险防范纳入到各项工作中,融入到日常管理制度中。要深入贯彻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城市交通、供水、排水防涝、供热、供气和应急避难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

各行各业要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要建立基础设施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定期检测安全隐患制度、危险预警和报废制度,实现对各类设施安全隐患的排查有章可循,安全责任的追究有据可依,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

要加强统筹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分级分类建设储备仓库,制定分类储备清单,确定各级各部门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规模和结构。制定应急物资装备生产、采购、管理、调度、运输、使用、报废等制度,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和物资装备运输保障体系,建立应急物资装备专项预案。

南都:当前,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已应用于社会治理的各个角落,在社会风险防控方面,如何通过新技术应用降低安全风险、排除安全隐患?

沈德咏:要深度应用现代科技铸牢安全屏障,把社会风险防控的目标要求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推进智能风险预警设施建设和应用,借助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成果,以更高标准推进“智能安防”“智能检测”“智能预警”等信息化建设,推动风险防控、隐患排除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的迭代升级,把过去的“不可能”“做不到”,变成今天的“可视化”“实时化”“网络化”,做到各行业、各领域风险防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共通,以信息化手段为人民群众构筑一张安全网,进一步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谈政协履职

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南都:今年是您在全国政协履职的第四年,身份转变之后,您对参与我国法治建设的方式有何不同?

沈德咏:我到全国政协社法委任职后,身份的变化也带来了工作职能的变化,参与我国法治建设的方式也相应有了变化。我的参与身份从法治建设的具体实践者变成了建言献策者。我作为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平时主要通过调查研究并形成调研报告供有关部门参考、参加协商座谈会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以及就法治建设的有关问题反映社情民意、履行监督职能,这些是我目前参与法治建设的主要方式。

同时,我关注的领域也从司法工作变成了贯穿立法、执行、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建设全局。原来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关注的重点是人民法院的司法工作,现在不仅继续关注司法工作,而且关注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各环节的工作,当然,这与我同时还担任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委员有内在联系。

此外,社法委顾名思义,其工作职能涵盖社会和法治两大领域,所以,到全国政协社法委后,目光始终聚焦上述两大领域,以政协方式促进推动社会建设和法治建设,并力求将两方面贯通起来。我的工作重心也从贯彻落实变成了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南都:去年以来,十三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协商议政的成果?

沈德咏:过去这一年,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动适应新形势,做了许多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我们做到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大局,第一时间以社法委主任名义发出倡议,号召委员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并且组织委员、专家围绕依法防控和疫后社会重建,及时提出意见建议。

我们还精心组织开展委员读书活动,实现读书学习与履职建言相互促进,“学习民法典”读书群引导委员加强对民法典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同时全媒体推出“委员说法”“一词一解”等栏目,截至2020年12月31日,推送34万字、48个短视频,累计阅读量超过5000万次。全国政协主席汪洋给予充分肯定。

我们把“深耕细作”作为调研工作的总要求,长期跟踪调研涉外法律人才队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法治保障先行、社会养老等问题,调研成果被有关部门和相关立法采纳。我们把提质增效作为目标,推动工作实现创新发展,会同中国法学会召开“社会治理创新”座谈会,承办“《行政复议法》的修改”立法协商座谈会、“人工智能发展中的科技伦理与法律问题”双周协商座谈会、“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和机制”座谈会等协商会议。

南都:您对自己去年在政协的履职打多少分?

沈德咏:在2019年召开的首次中央政协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人民政协提出了“三个重要”的任务要求,即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汪洋同志在担任了十三届全国政协主席后,提出了“四个一线”的具体要求,即凝心聚力第一线、决策咨询第一线、协商民主第一线、国家治理第一线。对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汪洋主席的工作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借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句话,我们的政协履职工作也永远在路上,任重而道远,需要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永远无法给自己打满分。

南都记者 刘嫚 潘珊菊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