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两个字,向来都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变量的存在,它浩浩荡荡一路走来,走过盛衰,走过荣辱,也走过难以预料的起起伏伏。

变量让一个当时有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和平舰队”的盛世帝国走向衰落,变量也让这头沉睡百年的东方雄狮重振雄风。

后世后代常常感叹一句:天意啊!但其实,这每一个变量之中,都有他们各自的“定数”存在,而对于中国在与西方的碰撞中,是如何一步步失去文明优势的这段历史来说,变量是它,定数也是它。

那就是如历史般变幻莫测、一望无垠的海洋。

李峰在《历史的变量》一书中,以海洋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变数和关键作用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和解读在全球视野下中国的历史变局。

读过全书不禁对作者在书中提出“若当年中国选择了海洋,中华文明当今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的疑问产生深深的思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寂12年的铁甲舰敌终究不过坚船利炮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海战,以少胜多有之,以弱胜强亦有之,但惨烈溃败的甲午海战却总是会被提及,因为那是无数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与耻辱,更是一块无法抹去、却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后世后代的历史的烙印。

被中国人民寄予厚望、无论是从海军实力的世界排名还是从参战军舰的吨位上看,都位居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的北洋舰队,却是那样的溃不成军,战得轰轰烈烈,也败得悲壮惨烈,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割地赔款口岸,以至于多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甚至中国人自己都不禁质疑:中国真的是海洋弱国吗?

我们的海洋弱吗?不弱!

我们的海师弱吗?更不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拿在甲午海战中溃不成军的北洋舰队来说,从1888年正式成军以来就一直被寄予厚望,它有25艘舰艇,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军队训练水平不亚于西方的远东海上劲旅,其中“定远”、“镇远”2艘一等铁甲舰称雄亚洲。

中国是濒海大国,拥有2.1万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和辽阔的海疆,中国造船的历史则可以上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北洋舰队看起来也有着绝对的实力,却为何会遭受如此惨败?

或许恰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没有选择海洋。

所以即便有着强师劲旅,清政府却不懂得重视,不知道海军是一个需要连续投入、不断更新的军种,筹集的“海军军费”却用来给皇太后办寿、修园林,也不去添购新的舰、炮、军火,以至于曾经不可一世的铁甲舰从沉寂终归走向了沉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和平之旅”闯出来的海洋强国

其实,在海洋方面中国非但不弱,还曾是举世瞩目的海洋强国。

之所以说是“强国”而非霸主,是因为中国的海洋之旅是和平之旅,与西方的“仗剑经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虽然强大却并不霸道。

正如李峰在《历史的变量》中所说:

郑和船队28年间七下西洋,造访40余国,除了一次剿灭海盗和被迫打了两次自卫反击战外,没有侵略过一个国家,没有建立一块殖民地,没有掠夺他国财物,没有为自己圈定一片海域或占领一座岛礁,甚至没有为自己建立一座纪念碑和在外国水域留下一个中国地名,没有使任何邻国感到过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哥伦布4次远航美洲使近一亿的美洲原住民被杀至仅剩500万,麦哲伦被愤怒的菲律宾土著杀死在海滩上,而郑和却被他们载歌载舞地欢迎,甚至供奉着700年缭绕不断的香火。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郑和所率领中国舰队每次出航舰船的数量平均在250艘以上,而今天,中国海军的所有远洋主战舰艇加在一起还达不到这个数字。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支强大的舰队,这样盛极一时的海洋强国,却在永乐帝死后落没至此,甚至背上了导致“国库空虚”的罪名,实在是让人叹息。

后来一系列越来越严厉的海禁政策,更是让中国海洋事业遭到扼杀,与此同时,西方的坚船利炮也正发展得愈发强大。

归其原因,或许还是因为是当时的明政府,同样没有选择海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再回到那个问题:若当年中国选择了海洋,中华文明当今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历史已成定局,我们能做的是从过去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不要再犯颠覆性错误。

爱默生曾说:“海水的涨落虽然保持着平衡状态,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原始的真神的深渊。”

海洋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可是这变量又何尝不是因为那些故步自封的“定数”所造成的呢?

正如爱默生所言,表面的平衡状态之下,更有难以预测的深渊,海洋如此,历史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