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论语》的这句话,外国人学习中文乃至认识中国时经常提及,当今中国外交里,与此相通的表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昨天的两会记者会上,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做出权威而生动的解释,强调中国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党章和宪法的规定,也是中国外交要努力的道路和方向”。

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独占一章,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这不仅是中国外交的理论基础,更在2018年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为营造全球治理观贡献了中国智慧。

众所周知,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又为大变局摁下“快进键”,以至于国际学术界提出今后历史将分成“前疫情(BeforeCoronavirus)时代”和“后疫情(AfterCoronavirus)时代”。恰在这个人类的十字路口,中国用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王毅介绍,过去一年,中国外交最精彩的是元首外交,习近平主席以“云外交”的创新方式,同各国领导人共商合作大计,展现大国领袖的世界情怀,也为国际社会团结抗疫指明方向,注入动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为国家担当,为人民负重,对世界尽责,“我们坚决反对世界上的霸权霸道霸凌,坚决顶回对中国内政的无理干涉。”“我们为国内抗疫尽心尽责,同国际社会守望相助,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发挥中国超大型市场优势,为各国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而中国外交之所以深得人心,不断走向胜利,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也是中国外交的定盘星。”王毅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的这一初心使命决定了中国外交要履行的责任与担当。珍视独立自主、弘扬公平正义,党的这些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外交要秉持的基本原则。正因为这种“人民属性”,新冠病毒来袭,中国率先承诺疫苗研发后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努力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迄今中国无偿向69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同时向43个国家出口疫苗,通过国际合作,努力让各国用上真正的“人民疫苗”。

对于今年的外交,王毅为外界提供了重要视角——“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外交也将开启新的征程”,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着眼“后疫情时代”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都是未来可期的重点与亮点。王毅特别宣布,下个月是武汉解封一周年,英雄武汉人民为支持全国乃至全球抗疫作出重要贡献,外交部届时将为湖北举办全球推介会,展示湖北浴火重生的新面貌,搭建对外合作的新桥梁,希望大家予以关注和支持。

对于这一切,和诸多中国外交官打过交道的前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毫不怀疑,因为国际抗疫斗争已证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真诚的,也是有实力的,一些西方国家肆意歪曲,不过是自身“缺位”下的某种“妒忌”。“西方必须与现实的中国共同生活,而不是与他们主观臆想的中国生活。比如,美国人觉得自己有世界上最好的社会,别国只要照搬就够了,可中国人的立场是:只有中国人知道什么制度适合中国。”马凯硕指出,这一点上,大多数国家都认同中国。正如王毅所说:“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不可能只有一条路径,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制度的选择需要量体裁衣,不能削足适履。一个国家的路走得对不对,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

让人振奋的是,在世界秩序不断受冲击、受质疑的当下,人类亟需积极和长期的发展观,中国提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建立在抽象推理上,而是建立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这一理念会随着中国崛起和全球化推进而发展完善,会让地球每一个角落都感受到它的温暖。

还是《论语》说得对:“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新民眼工作室 吴健

编辑 | 顾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