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士族:一个由汉至唐时期影响颇深的政治集团。东汉时期因征辟制、察举制、荫袭制促生了门阀士族的萌芽(比如四世三公);成长于三国时期,比如著名的琅琊诸葛氏(对,就是你知道的那个诸葛氏,当然,这时候还是士人,而不算士族门阀。)谯郡夏侯氏;全盛于晋朝,比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经过南北朝和隋唐的发展盛极而衰逐渐消亡,而亲手为门阀士族送葬的便是黄巢之乱,所谓“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韦庄《秦妇吟》)

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关于门阀士族并不能一味地鄙夷了之。首先,一个门阀士族为了能够长久地存在并且不至于衰落,对于后代的培养也是竭尽全力,因此某些门阀士族子弟也不乏志存高远之士;其次,士族门阀的存在也为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不过,其缺点也显而易见,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门阀士族的存在不但阻塞了寒门入仕的道路,使得社会阶级固化,由此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而且安逸的生活也使得士族子弟逐渐不思进取,腐朽没落。而且士族门阀的势力也让统治者忌惮,不利于集权统治。应当说在“明君”的统治下门阀士族是国家强盛的助力,反之则是王朝的“掘墓人”!

随着士族发展到达顶峰,统治阶层乃至皇室都感受到了深深的威胁。因此自隋朝杨坚开始,便不断开始打击门阀贵族的势力。到了唐朝继续沿用杨广发明的科举制度,笼络寒门学子。唐高宗李治甚至不惜废后来遏制士族的势力扩张,而科举制的开创,在一定程度上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仕途之路,加大了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竞争,不过,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受到门阀士族操控,对于门阀士族的打击有限。

原本照此发展趋势,士族门阀的消亡依旧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中兴”,但黄巢之乱却给士族门阀带来了灭顶之灾。

黄巢叛乱的持续屠杀,不止平民百姓,文武官员都难逃一劫。因其暴行,很多唐朝官员都不愿加入新朝,纷纷躲避于居民宅院之间,而这更加深了黄巢对唐朝官员的愤恨,下令大肆捕杀。而且黄巢的手下本就是暴民,黄巢对他们的掌控有限,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唐士族官宦留长安者几乎被屠杀殆尽,“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韦庄《秦妇吟》)

黄巢之乱后,门阀士族被屠杀至几近消失。虽然还有一小撮门阀士族的存在,但其影响力已经消失殆尽,无法再左右朝堂,之前历朝历代交替也没能打垮门阀士族,就在这一次激进的叛乱中被消灭,并随着唐王朝的崩塌而一同覆灭了。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中国历史来说,门阀士族的消亡,让寒门学子们能够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参与到朝堂中去,使得老百姓也能够一朝中举,飞黄腾达,因此,从这点上来看黄巢之乱也并非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