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春节前,北汽银翔完成了破产重组,总计129亿元的债务重组方案最终得到了债权人的认可。这其中,重庆市政府充当了白衣 骑士 参数 图片 ),成为这次破产重组能够成行的关键因素。而这背后的代价是地方国资牵头,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北汽银翔这次重组之后,除了重庆市政府的投资外,北汽为北汽银翔重新规划了3款厢式运输车和3款多用途乘用车,预计会使用“北汽博腾”的车型品牌名重新亮相。只是现在北汽自身已经完全放弃了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的研发投入以及车型更新,甚至主动将“绅宝”品牌退市,转而全盘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去。这就意味着北汽银翔只能使用北汽老旧的燃油车平台和动力总成技术,继续打着性价比旗号来抢占市场。至于这样的策略,能否重新吸引国内四五线城市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来看仍然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无论是上汽通用五菱,还是奇瑞捷途,都已经推出低价大尺寸车型来抢占市场份额,因此北汽银翔要冲走这条路,至少需要能够找到自己的不同点。否则在体系能力更强的上汽通用五菱以及奇瑞这样的重量级对手面前,难以轻言取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汽自身危机四伏,难以全力驰援北汽银翔

北汽自主品牌这两年自身发展就存在不小的问题,在战略性放弃绅宝品牌之后,北汽将重心都寄托在了新能源汽车上。而北汽蓝谷在2020年销量下滑80%,巨亏67亿。虽然不可否认疫情对车企在过去一年的表现造成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在相关刺激政策的帮助下,无论是特斯拉、蔚来还是比亚迪,其去年都有可圈可点的亮点所在。专注在中低端品牌的北汽自主新能源汽车,在国内汽车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败下阵来并不让圈内人士觉得诧异。反倒是北汽投入巨资和麦格纳合资的ARCFOX同样没有一炮打响,动摇了北汽的军心。在如今北京现代表现不佳,戴姆勒屡屡爆出希望提升在北奔股权的新闻下,北汽集团需要靠ARCFOX来稳定局面。但ARCFOX的首款车型并没有为北汽带来预期中的销量,这就逼迫北汽需要进一步聚焦资源到这个不能输的品牌上,而集团旗下其他板块得到的倾斜相对会变少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方政府的新能源汽车热从未衰退

地方政府对于汽车的热衷,尽人皆知。但是到了如今,重庆市政府依然重金投入北汽银翔这样的公司,就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北汽银翔自身缺乏足够的实力实现产品迭代和技术研发,其最大的希望在于北汽,但北汽现在自顾不暇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重庆市政府此时接盘北汽银翔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地方政府投资车企,其实上海和合肥都算比较成功的。上海投入重金引来了特斯拉,特斯拉也没有辜负上海市政府的厚爱, Model 3 Model Y 的产品组合,应该会霸屏很长一段时间。在和特斯拉争夺留沪名额失败的蔚来,之后遭遇了比较大的危机,一度被逼入了绝境。但是合肥国资抛出了橄榄枝,在蔚来股价最低的时候,以70亿注资换来了蔚来在合肥的深耕落地,而后期蔚来股票的暴涨也让合肥市政府赚的盆满钵满。但这样的案例其实在国内很多地方并不可复制。首先特斯拉这家企业本身就不可复制,放眼全球,不要说国内一众企业,即使是大众、丰田这样的巨头也难以在特斯拉的细分市场里对特斯拉形成实质性的挑战。而蔚来的股价大涨,其实也是得益于特斯拉在美国的股价的暴暴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美国为了应对疫情而释出的天量流动性,蔚来也不可能达到如今的市值。至于蔚来在国内通过高举高打形成的所谓特定客户圈层以及其通过换电技术来缓解所谓的电动车的用户痛点,并没有从根本上使得蔚来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在一个仍然需要向规模要利润的行业,蔚来今后还有很长一段道路要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救活车企,需要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托管方

2021年,会有越来越多像北汽银翔、华晨这样的弱势自主品牌出现困境。如果地方政府继续大包大揽,那无疑会给本已经就负债不低的中国各级地方政府背上更加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对于北汽银翔这样的企业,只要稍微具备汽车行业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破产退市是最好的方法。一旦北汽银翔推出的新车型仍然没有办法打开局面,那重庆市政府会面临是需要继续投入还是放手的艰难选择。虽然破产会导致大量的员工出现工作没有着落,也会让很多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但是投入资源拖下去,除非能够在将来帮北汽银翔找到更好的托管方,否则就是往一个黑洞里面白白砸入宝贵的社会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为重庆地方车企且陷入困境的力帆,吉利愿意出手接盘,一方面是力帆汽车的土地价值不菲,但更为重要的是力帆拥有的壳资源,可以帮助吉利寻找到一个新的上市平台,为吉利带来更多旗下资产溢价的可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只有拥有大量技术储备和品牌号召力的吉利,才有可能盘活力帆这样的资产。而吉利当前的局面,是北汽远远不具备的。

点评

放眼全国其他省市,在国家已经完全放开外资车企进入国内市场的门槛,即便是如福特、标致雪铁龙、雷诺、现代这样曾经叱咤一时的车企都很难全身而退,更不要说国内数以百计那些毫无竞争力和体系能力的弱势自主品牌了。与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这些僵尸企业身上,还不如通过投资一些靠谱的基金,分享国内龙头企业成长的红利,那样带来的收益会更大。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