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网易新闻

当地时间2月3日,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宣布,他们为一名男子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同步换脸、换手手术,让该男子有望恢复正常的生活。

2018年,美国新泽西州男子迪梅奥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导致其全身烧伤面积达80%,脸部完全毁容。

迪梅奥于2020年8月12日在纽约接受了长达23小时的大手术,手术团队由16名外科医生、6个医疗队、总计80名工作人员组成。如今近半年过去,22岁的迪梅奥“重生”的面部和双手正在逐步恢复正常的功能,手术圆满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受完换脸手术的迪梅奥,图源:公开报道)

何为换脸手术?

换脸手术,就是把另一个人的面部组织移植在面部受损的患者的头面部。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又实际可行。早在2005年,法国就完成了全球首例换脸手术。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也成功完成了世界第二例、亚洲首例换脸术。

尽管换脸手术起步较早,技术较为成熟,但其操作复杂,成功率和预后较差,捐献面部的捐献者更是寥寥无几,这使得换脸术的应用很少。

如何进行一台换脸手术?为什么换脸手术如此困难?“中国式换脸”如何带给患者完好的面部?本期栏目,让我们深入了解换脸手术的前世今生。

一、如何进行一台换脸手术?

“换脸手术”的学名叫做“颜面部复合组织异体移植术”,是依据患者的损伤程度,切取患者相应的颜面复合组织,移植到患者的颜面部,尽可能修复缺损、恢复正常容貌的技术。这种手术会使接受移植组织的患者呈现捐献者的模样,就像换了一张脸一样,因而被人们称为“换脸术”。

面部移植手术,在手术上分为取下供体手术、受体手术和移植三个步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脸手术流程;图源:http://futures.money.hexun.com/1456303.shtml)

首先医生需要对已经死亡的捐献者进行手术,将捐献者面部骨骼、肌肉、血管等组织切除,得到一个功能完整的移植体,力求面部功能最大化。

同时,需要对接受者的面部进行手术,切除其原有的受损的面部和瘢痕组织,形成匹配移植体的切面,以便进行接下来的移植手术。

然后,供者移植物就被带到受者手术间,进行真正的“换脸”步骤。医生首先会固定移植体与接受者头面部的骨骼,形成完整的面部骨架;随后将神经显微吻合,神经连接后,受体和移植体之间的感觉就会重建;将供者移植物血管与受者血管显微吻合,形成受体与移植体间的血液循环;最后,进行黏膜、肌肉等组织的缝合,完全重建面部生理功能。

在医学目的达到后,医生也会对移植来的面部组织进行多余组织的修剪,力求美观。完成上述步骤后,捐献者的脸就会完美地移植在接受者身上,达到“换脸”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11月16日,美国男子Patrick Hardison接受换脸手术前后对比;图源:公开报道)

二、技术成熟的换脸术为何少有应用,困难重重?

换脸手术,就像被广泛应用的肾脏移植、眼角膜移植手术一样,本质上是一种器官移植手术,技术基础早已成熟,但由于换脸手术的一些医学与社会的特殊性质,导致其无法大规模应用。

医学层面上,进行一台移植手术,首先要解决移植器官的问题。如果配型不成功,接受者的免疫系统就会攻击移植器官,使其坏死,这就是免疫排斥反应。而换脸手术的配型成功率极低,仅有五十万分之一,远远低于其他器官。

此外,相比其他器官,脸部的结构更为复杂,神经、肌肉和血管更加精细。在进行显微吻合时操作难度更大。目前的医学手段无法保证吻合的神经能够正常成活,如果面部神经没有存活,就会导致面瘫、脸部无法活动以及失去面部感觉的严重后果。

在社会层面上,脸作为一个人区别于别人的重要标志,具有一种任何其他器官所不具有的社会属性。因此,换脸必将带来一连串的道德、法律、伦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对于捐献者而言,除了捐献脸的概念尚未普及之外,死后让自己的脸属于另一个人,在伦理上也让人难以接受。目前需要做换脸手术的人很多,而捐赠的人却很少。从我国建立捐脸库以来,只有5人参与报名。 因为人死后,脸部可用于移植的时间很短,捐赠脸的人必须在死亡6-8小时内把脸捐献出去,而人们很难接受亲人离去时没有脸,在心理适应的过程中,很容易错过宝贵的移植时间。

对于换脸者而言,如果一个人顶着另一个人的脸,那么他的自我认同会受到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情况会每况愈下。对患者及家人的心理疏导,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换脸术对法律而言是一片空白,在人脸识别逐渐普及的时代,对换脸者肖像权、信息权的规范和保护,也需要不断完善。

三、“中国式换脸”如何挽救面目受损患者?

近年来,面目严重毁容的事故逐步增多,以异体移植为基础的换脸手术不仅失败率高达52%,并且难以找到捐献者,可供移植的脸严重不足。

为了解决异体移植产生的问题,挽救众多毁容的患者,来自中国的李青峰教授研究团队提出了自体全脸面预构皮瓣移植术,回避了异体脸面移植的排异、感染、伦理等诸多难题,被视为代表未来脸面重建技术及修复重建外科技术的最新趋势,这项技术被誉为“中国式换脸”。

“中国式换脸”,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患者自身的组织,培养出一张“新脸”,最后进行自体移植,让新脸在面部“安家”,达到换脸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患者胸前培养组织;来源:https://www.sohu.com/a/324614411_612593)

要培养一张“新脸”,首先要提取患者大腿根部的滋养血管网,构建“新脸”的血管网。医生们将血管网植入相对平坦的胸部,在这里培养“新脸”需要的组织。利用皮肤扩张再生技术和注射自体干细胞,胸部的组织不断增生,最后形成一个篮球大小的球体。随后医生们提取患者自身的软骨组织,利用3D打印技术构建出“新脸”的五官和骨架,植入球体内部。6-8个月后,“新脸”成型,医生们得到了可用于移植的脸部组织。

由于“中国式换脸”使用的都是患者自身的组织,所以根本无需担心找不到捐献者,术后也不用服用抗免疫排斥药物,成功率更高。“中国式换脸”构建面部有一定的自由性,因此美学效果也成了“新脸”的设计指标。由于自身组织融合性很高,接受“中国式换脸”的患者面部功能更加完善,预后效果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结语

脸作为一个人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脸部受损、严重毁容的情况下,人们不再毫无补救的方法。换脸术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的进步,也暴露出医学之外的社会问题。医学和社会如何同步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同时,“中国式换脸”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医学世界一流的水准,中国人有能力创造出顶尖的医疗技术,更好地挽救生命,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