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党员冬训工作启动以来,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街道结合“冬训+”实践课堂,严格落实市、区垃圾分类各项要求,调动机关干部、城管、环卫、社区、施工、业委会以及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扎实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稳走实。

迎难而上,迈好选址第一步

街道分管领导介绍,“自从去年11月1日南京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以来,我们每周都会召开多次垃圾分类调度会议,街道垃圾分类办公室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湖南路街道地处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多,公共空间狭小,不仅垃圾亭房的建设选址是个大难题,甚至分类垃圾桶放在哪里,都会遭遇部分居民的抵触。

迎难而上!街道党工委书记金学春、办事处主任蔡健和城管、环卫等部门,多次深入裴家桥、傅厚岗和大方巷等社区,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现场协调解决,并邀请党员志愿者、业委会帮助想办法,争取更多人支持垃圾分类工作。

在亭房建设选址过程中,社区在充分听取绝大多数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小因亭房建设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对个别不理解的居民,街道城市管理部与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并按照实际情况想方设法重新选址,力争绝大多数的居民群众的意见达成一致。

常态巡查,普法宣传进人心

湖南路街道城管执法中队一共23名执法队员,其中有13人是党员。街道党工委要求,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分子则紧跟脚步,进行垃圾分类工作的常态化巡查,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或上报,绝对不留“尾巴”。

考虑到任务重、人手不足等问题,城管队员经常自己当志愿者,参与到桶边指导,保证居民的垃圾分类精细化。

城管队员张允宽介绍,除了靠前指导垃圾分类工作,普法宣传也是一个重点,是从源头解决垃圾细分的保障。为此,街道城管部门深入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广场,举办了多达70余场垃圾分类普法宣传。正因为如此,生活垃圾的分类逐步深入人心,得到了越老越多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桶边指导,基层化身大课堂

丁家桥社区的曹志云、傅厚岗社区的李德友、大方巷社区的叶小林、马台街社区的张桂华、南秀村社区的朱文建、裴家桥社区的唐宁一、云南路社区的沈根生、青岛路社区的王洪菊……一批优秀的桶边指导员,成了湖南路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的坚强后援。

据介绍,在辖区144个垃圾分类点上,有超过200个桶边指导员,他们当中90%以上都是党员。按照“冬训+”工作要求,岗位就是大家的实践课堂。

61岁的曹志云是社区党委二级支部书记,家中有个年幼的外孙。尽管如此,她主动请缨,积极加入到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中,从不叫苦叫累。有时家中有事实在脱不开身,她就请丈夫刘建勋代为值守。曹志云夫妇负责的点位上,厨余垃圾的分类一直是A等,她说:“我们是党员,当然要带头,不但要干,还要干好”。

再比如,71岁的沈根生每天都会用抹布将垃圾分类桶擦拭干净,将居民投错的垃圾,用夹子取出进行重新分类……

在众多优秀党员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湖南路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多次在鼓楼区甚至南京市的考核中保持领先。居民楼前,垃圾桶边,成为今年最生动的冬训课堂。

通讯员 李双双

编辑: 管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