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青岛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及青岛市的变化,变化最大的当说一说东海路,这条昔日不长不宽的临海土路,发展到今天成为一条直通崂山风景区的宽阔的沿海观光大道,最能说明我们青岛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八十年代末东海路旧影(王挺摄影)

八十年代末东海路旧影(王挺摄影)

在八十年代初,青岛新市区的发展还未起步,东海路还是一条不宽的海滨土路,从太平角海水浴场算起东至昔日北海船厂的西大门,沿途有青岛海水养殖场、青岛网具厂、航务二处的水泥预制件车间和现在的环海凯莱商务酒店,昔日一间部队经营的招待所。

八十年代的东海路,如今已是翻天巨变。(王挺摄影)

那时候山东路刚刚开始建设,航务二处水泥预制件车间的一间高大的厂房就伫立在还未建成的山东路头上,十分的抢眼,随着山东路的逐渐形成,它那千疮百孔的形象才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由于山东路的加高原本地势就高的山东路和东海路相交接的路口,从远处看去就向探入天边的一块跳板,2005年山东路的重修,使这一特点更加突出,真不失为一大景观和亮点。

1990年的东海路海滨(王挺摄影)

那时候延安三路的南端与东海路相交的丁字路口就是海边,从不到一米高的土坎跃下就可以与大海零距离接触,涨潮时经常有闯海人在那里架船布网,半潮时会有垂钓者悠闲的身影,那挂在鱼杆顶端的小铃铛,会在微风里和鱼儿咬钩时发出悦耳的声响,在退大潮时,那海滩上和海岸边经海浪常年冲刷形成的鹅卵石,不时被在海边游玩的人拣起,在把玩后重新掷回大海。

八十年代的东海路海滨(王挺摄影)

当时光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一股填海造地的风刮遍了岛城,这块原本是湛蓝海水的地方,被建筑垃圾给填平,在填土和加阔的过程中,这里还一度成了向来青游览观光的外地游客兜售旅游纪念品的自发地小商品市场,由于大量的无证商贩的聚集,鱼龙混杂,引起外地游客的投诉,成为工商部门清理的对象,这种情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填海后期建设工程的开始,这个自发的市场才自生自灭。

那些曾在那练过摊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当年伴着用干电池架起的小灯泡和瓦斯灯叫卖的情形吧。

九十年代初的东海路(王挺摄影)

这是青岛城建发展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它以牺牲青岛最具特色的海岬景观为代价,造出了宽阔的东海路和青岛东部的雕塑一条街,以及现在岛城最具商业价值的住宅小区,给现在的青岛居民和外地游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也是老青岛人心中的隐痛。

八十年代的东海路海滨,如今的五四广场一带(王挺摄影)

曾经的北海船厂(王挺摄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的需求,现在的东海路和它昔日的蛮荒破旧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从海天大酒店的诞生到现在,东海路成了青岛人商务活动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构成了新青岛一幅壮丽的蓝图,青岛各家具有实力的企业和机关都能为在此分一杯羹而自豪,又因2008国际奥帆赛主会场被列入城市发展的蓝图。东海路在无声无息中悄悄的变化着,它从七十年代末期的默默无闻,到现在名声鹊起,从那陈旧的厂房和喧嚣的海浪到现在的高楼耸立、车如穿梭,她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的东海路以一副崭新的容貌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成为一条连接中国和世界友谊的纽带,传播东方文明的桥梁。

1997年初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把东海路建设成为环境一流、设施一流、绿化一流和雕塑一流的海滨旅游风景线。1997年1月动工,12月建成,路宽为14米,两侧人行道分别为5米,每侧的绿化道为10米,总宽度为44米。总投资2.7亿元人民币。道路两侧安装雕塑23组、48座,形态各异,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展现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和青岛海洋文化特色。它是中国第一条以雕塑为主题的景观大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中国的雕塑水平。

本文编辑节选源自城市档案论坛老网友“xiantingxinbu”,原文《时代变迁中的青岛过往,东海路及东海路周边的变迁》,文章略有删减改动,发表于2006年5月17日。

添加老照片源自王挺老师拍摄提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喜欢请关注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