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花呗、借呗、微粒贷、白条等互联网信贷产品的普及,隐藏在互联网背后的诈骗套路也在不断升级,稍有不慎就会中招。
撰文|张浩东
出品|支付百科
花呗、借呗、微粒贷、白条等互联网信贷产品的出现,提供了除信用卡外更广泛的资金借贷渠道,但相关诈骗案件也频频遭到曝光。
在消费者的维权路上,围绕着互联网信贷产品的投诉居高不下,矛头更多的指向了一些非官方的软件或个人。在与诈骗分子的资金保卫战中,「支付百科」梳理了近期关于花呗、借呗、微粒贷、白条的新骗局,消费者需擦亮眼睛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01
政法大学博士被骗10万
今年3月份,一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被骗10万余元的警情通报在网络流传,引起热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的一名博士生,中午在食堂接到自称是银监会的工作人员电话,以此学生在网上有贷款记录需要取消,否则影响个人信用为由,要求该名博士生添加QQ。
随后对方声称办理京东白条、支付宝贷款等业务不用偿还,这名博士生信以为真,当日将10万余元分多次转入对方账户。在对方表示微粒贷也存在异常时,这名博士生方才意识到被骗。
02
冒充官方注销借呗
近期,有不少读者向「支付百科」反映,有自称是支付宝和蚂蚁集团客服的工作人员,使用私人手机号码进行电信诈骗,要求消费者更改花呗借呗信息。
这些电话针对的群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刚毕业的人群,并且详细掌握了消费者的就读学校以及其它基本情况,从而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取得信任,打消消费者的种种顾虑。
诈骗分子以国家取消了大学生时期的蚂蚁借呗为由,让大学生消费者注销自己的蚂蚁借呗,否则将因为账户许久未使用而成为支付宝的黑名单用户,甚至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通过交流感受到消费者的反映后,不法分子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出示自己的证件照片、营业执照等,再诱导消费者加QQ发送借呗额度的截图,要求消费者从支付宝借呗中借款并转账到指定的银行卡账户中,表示等消费者的支付宝信用积分达到一定分数以后再将该笔钱转回。
当用户向诈骗分子要钱时,诈骗分子已经跑路,不再回复任何消息,消费者的手机号也早已被拉黑,导致资金出现损失。
03
花呗套现丢本金
花呗作为一款常用的互联网信贷产品,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花呗的同时,不法分子也在试图通过花呗来撬动消费者手中的资金。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花呗额度都是用于日常消费,但对于有资金需求的消费者,花呗套现是一项很常见的服务,这也使其成为了诈骗案件的高发地带。
提供花呗套现服务的群体中,有的是赚取套现的手续费,有的则盯上了消费者的本金。一名消费者小王在寻找花呗套现渠道时,不巧碰上了提供虚假套现服务的。
小王一开始的小额套现都得到了如实返还,当小王进行大额套现后,迟迟没有收到套现款项。套现者收到钱后编造资金不到账、被冻结等理由,拒绝支付。
本要套现五千,结果却搭进去了一万五,花呗套现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消费者缺乏有效地识别能力,无奈掉入骗子设置的陷阱。除了花呗套现外,花呗解封以及花呗提额的套路也层出不穷。
04
二次贷不是微粒贷
在网站及QQ群里,经常充斥着关于借钱的广告信息,其中很多是关于微粒贷的,而这些广告信息瞄准了已获得微粒贷开通资格的群体。
微粒贷二次贷利用用户的邀请机制,专门向已经开通了微粒贷的人群进行二次放贷,宣传时借助微粒贷的身份吸引消费者,混淆与微粒贷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微粒贷二次贷放款主体并不是微众银行,多数都是不合规的"高利贷""套路贷"平台。打着微粒贷的旗号,将微粒贷的风控结果直接作为放贷基础,借款额度普遍在几万元以上。
对微粒贷消费者实施二次评估放款时,消费者通常需要提供身份证照片以及微粒贷的借款记录和还款记录,评估通过后再给消费者安排放款,虽然放款容易通过,但实际年化利率非常高。
微粒贷二次贷产品种类繁多,平台质量难以保证,消费者借款后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纠纷,高昂的还款利息也使消费者承担了过多的负担,如果消费者不能按时还款,消费者将面对五花八门的催收方式。
05
高仿白条APP出没
京东白条是业内首款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支持京东商城的所有实物类商品和部分虚拟类商品的购买,自上线以来,京东白条一直内置于京东商城内,并未上线过独立的“京东白条”APP。
没有真的“京东白条”APP,但各类假冒、高仿的“京东白条”软件层出不穷,这些APP利用“京东白条”实施诈骗,遭到众多消费者投诉,诈骗的开始则是一则关于京东白条放款的短信。
短信的内容先以京东开头,表明自己官方的身份, 再说明因为用户资质良好,可以获得一笔高额度的借款,并在短信中附带了链接。
在申请借款的过程中,用户需要填写,包括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在内的个人隐私信息,填写完成后会快速通过审批,消费者可以查询到放款额度,但却无法进行提现。
消费者输入银行卡号后,会收到卡号错误的提示,由于在假冒的“京东白条”APP中,不法分子设置好了修改程序,无论用户怎么输都会出现卡号错误,这时假客服还会发送借款合同给消费者,造成消费者的恐慌。
借款合同会注明违约责任,即使消费者没有提现成功也需要每月按时还款,消费者为了解冻,会按照假客服的指导操作,最终一步一步将资金转入到对方账户中。
近年来,关于互联网信贷产品诈骗的案件持续增多,多数是以冒充官方名义来达到骗钱的目的,接到相关电话后,消费者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确认身份后再进行其它操作。
任何以“快速提额”、“花呗套现”、“无门槛贷款”为由头收取手续费、中介费等费用的,消费者应提高警惕,既然诈骗套路无法彻底杜绝,更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如何避免落入骗子的圈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