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吟诗作赋,歌咏大千世界,抒发真情实感,传达自我风格,而诗仙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位。李白作为浩瀚人群中的一员,不仅诗词了得,还练得一手好剑法,在书法造诣上更是无可挑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出生于唐朝,是纵横家赵蕤的弟子,从小聪明好学,5岁时就可以背诵启蒙诗,15岁时就已得到社会名流的大加赞赏,18岁开始浪迹天涯。他这一生做过官,做过侠客,走走停停过无数地方,活得有滋有味。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他写下了上万首诗和无数真迹,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诗流传至今的也只剩千余首了,而真迹更是只有一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就是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的《上阳台帖》,这一幅作品也是#李白#所写的四言行草诗原本,长28.5厘米,宽38.1厘米,共计25字,署名太白。说起它的传承,那可是有序可寻,宋朝时被一个叫贾似道的人收藏,到了元代,被张晏据为己有,明代时又被项元汴几经辗转收入囊中,清朝时,被盖章狂魔乾隆纳入宫中,后来被溥仪带出宫,差点弄丢。不过如今还能一睹它的芳容,最应该感谢的是民国时的一个公子哥。

当然这幅作品流转过这么多人,等到了民国公子哥的手上时,上面已经盖满了印记,比如乾隆题的“青莲逸翰”四字,宋徽宗书写的“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还有许多元明世家的印章,足见其身价。这位公子哥就是近现代著名的收藏家张伯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伯驹出生于1989年,是袁世凯的表侄,父亲是清末的直隶总督,可谓是家世显赫。别家的公子哥都是挥金如土,吃喝玩乐样样不落下,而张伯驹虽然也是挥霍无度,但他的钱一般都拿来收藏文物了。《上阳台帖》就是他在1937年从陶器名家郭葆昌家中发现的,加上其他一些文物,他一共付了20万大洋,才悉数纳入囊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都知道,我国文物从清末开始就大量流入海外,要么是被侵略者掠夺,要么是被倒卖出去的,要么就是盗墓走私。而在民国这个乱世,一些封建贵族也参与到了文物的买卖中。张伯驹就是从1926年开始,四处奔走,收留在民间的中国古代书画,里面包括了不少名品,比如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不同的是,他从爱好变成了文物保护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就像他在郭葆昌家中收文物时,虽然当时预付了6万大洋,但后来因为发生了七七事变,他无法支付剩余的14万大洋,就退回了部分文物,只留下《上阳台帖》和少数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有人说6万块也不多嘛,但是这6万大洋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那时北京城一间标准的四合院售价是130块大洋,6万可以买460间。坐拥460套是一个什么概念,货真价实的房帝了。张伯驹之所以花重金也要留下它,不仅仅是因为其价值不可估量,更重要的是当时还有日本人也在惦记这幅《上阳台帖》。但都被张伯驹拒绝了,他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即便日本人开价20万大洋,也不能让文物流落海外,可见张伯驹的爱文物之心。

后来,为了东晋时期的《平复帖》,不惜变卖家产,还为此被人非法绑架了近8个月,但最终也没能让坏人得逞。被释放后,他将这幅《平复帖》缝进被子里,才安全带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以后,李白的这幅《上阳台帖》悄然出现在了故宫博物馆,才知道张伯驹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把《上阳台帖》、《平复帖》、《诸上座帖》包含在内的许多文物捐赠给了政府。据统计,仅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几乎件件堪称稀世珍宝。

要知道,单单一幅《上阳台帖》价值至少在10亿以上,但张伯驹却还是如数上交,可见其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