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它的一言一行举足轻重。但这样扬眉吐气的时间真的并不长,曾几何时,中国在世界人民的眼中就是落后,就是贫穷。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一度受尽了屈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很多人眼中,我国受制于人是从日本侵略开始的。但事实上,从清朝末期开始,大中华之名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的“盘中餐”。什么甲午战争、什么八国联军,历史的一幕幕都充满了血泪,让人不忍回眸。

而且,当时大清朝已经风雨飘摇却一味软弱,只想保着有名无实的所谓“天下”而不顾被国际欺侮的现实。这种过往是经历之人心头的伤,永远都好不了,也永远都没办法治愈。特别是动不动就割地赔款的各种条约,无意之中便给自己偌大的国家贴上了一个这样的标签:我软弱好欺负!

看看当年清政府赔给列强的银子吧,就从鸦片战争说起好了,当时英国对大清索赔,大清便乖乖地签下了30万两白银的赔偿款。与此同时,广州作为原本属于自己的国土,最后却又花了600万两白银才赎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有了这一次之后,便胃口大开,他们看到了清朝的软弱,知道了如何敲诈。于是,很快有了《南京条约》《广州条约》,总计又被讹走了1752万两银子。要想一想,英国只是一个开端,有了他们成功的测试,其他列强如何不跃跃欲试?

很快,沙俄以收取伊犁等领土为由,要求大清赔偿500万两银子。接下来《北京条约》出土,日本轻松拿走50万两银子。最主要的是,日本可不是那样容易满足的,50万两只是小试牛刀,一旦得偿所愿,他们马上就卷土再来了。

这就是后来的甲午之战,直接狮子大开口:赔偿2亿两银子!这一次大清还被要求签下了《马关条约》,即每年赔偿日本50万两银子。这不是年年向日本进贡的节奏吗?但大清竟然就是强硬不起来。最终,他变成了身负2.29亿两银子外债的国家,当然这些没有赔完大清就结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之后,还有什么《辛丑条约》之类的,大清朝又一次签出了4.5亿两银子的巨额外债,为了还债,他只能去借高利贷,结果,后来国家变成了巨大的窟窿:欠人家9.82亿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大清人口不过4亿,这要平摊起来,一个人要还多少?问题是以当时国民收入,每个家庭年收入也不过几十两银子。

可是,借高利贷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当时以俄、法为代表的国家支起门面,借钱给大清占尽了便宜,英国马上觉得吃亏了,而且当时清政府已经偿还了英国的赔款,他们非常担心就此与中国市场划清关系。特别是当时中国人与英国的关系非常不好,甚至还不如日本,连借钱这样的事都不找他们,自然害怕占不到便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这就是一种国际关系的话,我们不得不说英国的思维很是可怕,他们希望的是中国永远视他们为第一,永远依赖于他们才行。当这种关系得不到他想要的结果之后,便立刻产生了仇恨。

英国的赫德,作为外交大臣,总结出这样的理论:对待中国人要蛮横一点,应该像对待黑奴一样,强势武力,这样中国人才会害怕!听听,英国欲殖民中国之心是何等强烈!你明明站在中国的地盘上,想着从中国人身上捞取好处,却一味试图使用武力,是不是太过飞扬跋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就是英国狗急跳墙的心理,他们非常明白,大清之所以不向其借款,那是因为对他们没有好印象,毕竟,可以借钱的都是关系好的代表。但英国对此并不甘心,赫德主动找到清政府,大力陈说向俄国借款的后果之严重,而且,他再三表示,如果向英国贷款,那利息等方面都会更划算。

当然,赫德哪怕再有“诚意”,也不过是为了杯中羹,是为了日后在中国领土上更多的占有与获取。可惜的是,清政府在那个时候是没有任何还击之力的,虽然明知道英国的目的不纯,却也只能根据当时的态势来衡量受损多少。最终,英国、德国成为借款国,从而一下提升了自己国家的政治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国家有句俗语:天上不会掉馅饼。英国之所以这样大力游说清政府,让其向自己借款,并不是真心关照中国,而是怕在利益场错失机会。但在当时清政府又有什么力量来反抗呢?或者说他们想要硬气也无济于事。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这恐怕也是当时唯一可以使用的自我安慰之法。

但我们要看的,却不是哪个国家好,哪个国家不好,就当时的状态来说,哪个国家也不是“雷锋”,谁也不是做好事不留姓名的国家。这要怪就只能怪清政府的无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于广大百姓身上。结果呢?自然是国不护民,民则无以保国,大清退出历史舞台,就此成为昨日黄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通过这样的事件,我们似乎可以明白一个问题:英国之所以能这样嚣张,可以让你赔款又向他贷款,那不是有多强大,实在是野心够大,思维够深。为国一方,可能我们不该觊觎他国领土,可有些时候,霸道的外形必须要保持,否则,人人都以为你是好捏的柿子,忍不住想要都来捏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