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斌:防得住非瘟却防不住口蹄疫!疫苗免疫有原则

《农财宝典》新牧网见习记者 李宗林

统筹 王文强

口蹄疫作为国际性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在全世界多个国家都有发生,关于口蹄疫的防控战役也将长期持续……针对目前严峻的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养猪业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的动物疫病防控方案和措施,优化防控策略和重点。

3月10日,2021中国畜牧业春防春养技术直播大会专场,邀请到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专家李克斌博士,结合其多年的实战经验,为大家带来2021年猪口蹄疫的防控策略。

口蹄疫诊断遵循5大方面,防控之路任重道远

李克斌博士首先为大家科普,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感染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的疫病,偶尔见于人和其它动物。业界一致认为口蹄疫是传染性很强的一种家畜疫病,可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恶性口蹄疫还会导致幼畜心肌炎并迅速死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年发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口蹄疫病毒的危害程度列为第二类,并明确规定其实验活动所需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李克斌提醒观众,防控口蹄疫时,要注意个人的防护工作,即使几率不大也要预防病毒传染人体。

口蹄疫相关政策

根据我国现行的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规定,口蹄疫的诊断指标有“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测”四方面,李克斌特别强调,在口蹄疫的诊断过程中,需注意其临床上发病具有“交替感染、持续带毒、再感染”等特点,可进一步结合临床疫苗免疫效果指标,做出准确诊断。

针对口蹄疫防控,在英美等国家主要采取扑杀措施,而在我国则采取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区域控制和无疫区建设。2012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要求全球各成员国推行口蹄疫逐步控制路径,此策略将口蹄疫防控列为六个阶段,我国目前尚处于第三阶段,口蹄疫防控之路任重道远。

李克斌表示,在日常的咨询工作中,有很多养殖户对发生口蹄疫后如何处理抱有疑惑。其实国家已有明确规定,发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陆生动物疫病时,应当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不得对发病动物采取治疗措施,并且针对口蹄疫这类病毒性疾病,目前也没有特异性药物可以治疗。

临床发病出现新特点,警惕空气传播

资料显示,当前形势下,口蹄疫仍然是一种世界性动物疫病,主要在非洲、中东、亚洲以及南美洲局部区域流行。“我国养猪业依然处于口蹄疫疫病的阴影笼罩之下。” 李克斌再次提醒观众,从2005年截至到2020年12月份,我国共通报口蹄疫情发生170余起,并且近期口蹄疫临床发病出现新特点。

传统观念中,口蹄疫的发生通常遵循“秋季开始,冬春季加剧,夏季基本平息”的季节性特点。但李克斌指出,近几年来口蹄疫的发生已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因此口蹄疫必须常年免疫;在舍饲的条件下更是无明显的季节性,并且密集饲养比传统饲养的动物更易感染,发病后心肌炎比率及猪心肌炎的死亡率增大。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容易漏诊误判,并且群体潜伏期和病程长短不一样,危害程度变化很大。

针对常见的口蹄疫风险,李克斌教授分析,现阶段有不少养户为了防控非洲猪瘟而强化生物安全措施,防住了非瘟而轻视口蹄疫的免疫,但空气传播在口蹄疫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文献记录,在潮湿的低温天气,病毒气溶胶能随风移动50~100公里以外,同时口蹄疫病毒的传染性、致病力非常强,免疫后的动物再次接触病毒后也有感染风险,且感染的动物能长期带毒排毒,并且口蹄疫病毒在群体中能延续传递。

口蹄疫流行毒株复杂多变,有7个血清型,每个型里面,毒株种类繁多,各型之间均无交叉免疫性,防治口蹄疫就等于防治多种疾病,因此口蹄疫免疫用疫苗毒株必须与流行毒株匹配;同时养殖户对疫苗的使用缺乏科学的认知,导致免疫效果大打折扣。

抓紧免疫匹配疫苗,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口蹄疫如何防控?新形势下我们也需升级策略。李克斌博士在此建议广大养户,整体推进,抓紧免疫匹配的疫苗。口蹄疫疫苗使用的关键原则,在于所使用的疫苗应符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效力和安全标准,疫苗中的一种或多种毒株必须在抗原性上与田间流行的毒株相匹配,“临床有效,是选用疫苗的最终评判标准” 。

针对国内猪口蹄疫疫苗免疫,李克斌推荐免疫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Re-O/MYA98/JSCZ/2013株+Re-A/WH/09株)和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O/MYA98/BY/2010株+O/PanAsia/TZ/2011株+Re-A/WH/09株)。

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Re-O/MYA98/JSCZ/2013株+Re-A/WH/09株)的最大特点在于突破了传统制苗毒株的筛选技术,实现了对口蹄疫病毒基因的改造,具备更好的抗原匹配性和免疫应答能力;同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改造疫苗种毒提高抗原产量、抗原匹配性、抗原稳定性等,从种毒的源头提升免疫力。

而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O/MYA98/BY/2010株+O/PanAsia/TZ/2011株+Re-A/WH/09株),通过疫苗毒株表位抗原的互补叠加技术改造,拓宽了抗原谱,实现了“1+1+1>3”的效果,对于当前流行于我国的O型口蹄疫的3个遗传谱系的4个毒株及A型口蹄疫毒株都具有很好的免疫效力。

免疫程序上,李克斌建议母猪和公猪一年免疫3-4次,所生后代的首免日龄应该放在60日龄,二免放在90日龄,如果商品猪饲养期不超过180天,那么免疫两次就已足够,超过180天,则建议在二免后90日内进行三免。口蹄疫的免疫程序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制定。

口蹄疫免疫程序(供参考)

“疫苗是用来预防的,不是用来治病的。”针对近期火热的口蹄疫疫苗紧急免疫接种问题,李克斌也提醒养殖户,不可否认紧急免疫接种非常有效,但也存在风险。如果猪群处于亚临床感染状况,紧急免疫后就可能出现猪只死亡,同时建议紧急免疫接种过程中联系专业技术人员,对症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口蹄疫八字防控策略

直播最后,李克斌给大家分享了口蹄疫防制的八字方针“早、快、严、小、重、优、实、恒”,结合当今新冠肺炎的防控经验,李克斌呼吁广大养户需重视口蹄疫防控,并指出疫苗接种依然是当前防控口蹄疫的核心手段。

问答环节:

1、 口蹄疫传染性极强,春季更是爆发高峰,让养户防不胜防。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农威特公司如何帮助养户防控口蹄疫?与其他企业相比具备哪些优势?

李克斌: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农威特公司,研制口蹄疫疫苗历史悠久,为我国口蹄疫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疫苗研发方面成绩优秀,中农威特前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的生物制品厂,2003年就已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口蹄疫疫苗车间,目前口蹄疫疫苗产能力也是全国最大,不论是产品开发、供应能力、技术服务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和保障。

2、 疫苗免疫虽然防控口蹄疫效果显著但一般成本较高,除了疫苗免疫,还有哪些防控口蹄疫的措施呢?

李克斌:首先要明确一点,口蹄疫防控现阶段最有效的手段仍然是预防,而预防最理想的方法还是疫苗,病毒性疾病现阶段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措施,国家层面也不允许治疗,但是我们通过疫苗免疫的方法预防,可以做到有效保护动物机体健康。

第二,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例如口蹄疫病毒的理化性质中存在“怕热不怕冷,怕干不怕湿”的特点,因此在口蹄疫预防的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要保持圈舍的舒适干燥。

第三,注重猪群健康。口蹄疫发病以后,其核心的致死变化是发生心肌炎,所以临床对待口蹄疫发病猪群一定不能加重心脏负担。

第四,加强猪场生物安全防护。

3、 口蹄疫疫苗免疫程序应该如何制定?母猪如何免疫才能确保母源抗体?

李克斌:关于免疫程序的制定,近几年随着我国养猪基数增加,疫苗的使用基数也增大,所以临床是否有效是判断疫苗免疫程序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目前,建议母猪、公猪一年免疫3-4次,保证剂量的同时适当缩小免疫间距,最好能够做到一年免疫4次,间隔3个月免疫一次,这样仔猪出生后,由于母源抗体较高,首免日龄可以放到60日龄,二免90日龄;如果一年免疫3次,那就建议首免时间提前至50日龄左右,二免时间80日龄,两次免疫后可达到有限保护90天。整体分析,还是建议种猪一年免疫4次,商品猪一年2次免疫就足够了。

4、 如何减少疫苗免疫副反应?

李克斌:疫苗副反应的意思就是猪只在打疫苗前精神状况正常,但打疫苗后却出现呕吐、腹泻、震颤、甚至死亡等现象。

疫苗的不良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严重反应、偶合症三种情况。一般反应是指注射疫苗后1-2天内,在注射部位出现小包,猪只食欲不振等现象,一般养殖场加强饲养管理就可恢复;出现呕吐、腹泻、抽搐症状时,我们将其称作严重的不良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按照说明书,进行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的注射,一般使用不超过两次,两次使用间隔2-4小时便可缓解症状;而当被接种的猪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这种情况称作偶合症。

打苗出现副反应导致猪只死伤,无外乎三种原因“疫苗因素、猪只因素、操作因素”。猪注射疫苗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可通过提升生产管理水平降低其他因素对猪只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疫苗的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