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0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迎来年度首个新展“热带风暴——印度尼西亚现当代艺术叙事”开幕式。

热带风暴”共展出70余件印尼现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代表性作品,最早作品起于20世纪30年代,历史跨度近一个世纪。展览重视审美语言的多样性,囊括了素描、绘画、雕塑和视频。

展览中的两条叙事主线一方面概括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另一方面通过聚焦艺术家、团体和学派,以及其间的联系来勾勒印尼艺术世界的成型轨迹。

此次展览的策展角度是通过展示年代与现场地貌,将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融入印尼艺术史迂回曲折的汪流之中。每件艺术作品都是时代无法重复的烙印,提醒我们回顾过往的时光、关注当下的现状以及放眼未来社会将会遇到的问题。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热带气候国家,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独特的一席之地。除了本土文化中民族、语言和宗教传统的多样性之外,其独特性还源于历史上与世界上不同文明的诸多碰撞。自20世纪初以来,印度尼西亚以一种渐进与激进并行的方式经历了社会文化变革的诸多阶段,从被殖民开启的现代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国家。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展览总策划苏丹为媒体记者进行专场导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展览总策划苏丹认为,全球化的时代,印尼艺术很好地平衡了吸纳和输出的关系。雅加达、日惹这些城市的艺术生态非常健康,自由的思想从历史的躯干上生出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参考印尼现当代艺术发展变迁的历史,会有利于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获得一些启示。“我相信观赏“热带风暴——印度尼西亚现当代艺术叙事”展,会让我们看清艺术发展和空间环境的关联,全球化不是21世纪的新现象,而是由来已久的历史事实。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牵涉到越来越广泛的地理区域。这也是当代艺术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综合的原因。”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部分:早期先锋、分歧地带、走向人民、交叉路径。

『早期先锋』

鲁道夫•博尼特《三个菜贩》

瓦尔特•施皮斯《原始森林虎蛇之斗》

辛杜达索诺•苏佐佐诺《坚不可摧的沙漠》

第一部分为“早期先锋”,主要展出早期重要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这些艺术家在爪哇岛和巴厘岛开创了一种被称为“桑加”的艺术团体模式(“桑加”的字面意思是“工作室”或“协会”),在印尼独立前就已经很活跃。“桑加”艺术团体为作品争取展出,同时也为年轻艺术家创造学习和实践现代艺术的机会。

李曼峯《水牛牧童》

亨德拉·古那旺《母与子》

辛杜达索诺·苏佐佐诺《自恰者》

『分歧地带』

特鲁巴斯·苏达尔索诺《人像》

第二部分为“分歧地带”,主要展出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一些崭露头角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一时期是艺术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艺术家职业生涯的起点都是雅加达、万隆或日惹的艺术学院的画室和讲台。

哈里加迪·苏马迪加加《梅拉斯蒂仪式》

这一时期艺术讨论的焦点是“抽象-形式主义”(盛行于万隆)与“社会-现实主义”(盛行于日惹)之间的分歧。但正如展览所示,二者之间的边界事实上并不明显,也并非一直存在,不同倾向的艺术作品之间差别往往仅体现在主题和风格之中。

扎伊尼《山羊》

『走向人民』

苏查纳·克尔顿《挖土豆的人们》

阿姆鲁斯•纳塔尔西亚《解渴》

第三部分“走向人民”的作品数量较少,主要展出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艺术作品。这批作品描述社会现实的态度和手法对后来的艺术家有极大启发。

佐科·佩基克《我的火车不久停》

『交叉路径』

F.X.哈索诺《诺贾的回忆2》

斯里·阿斯塔里《玫瑰人生》

本次展览作品最多的是第四部分“交叉路径”,展出具有不同倾向和艺术立场的各类流派的作品。

德德•埃里•苏普里亚《混凝土施工》

尼约曼·马斯里亚迪《我抓住它了》

1998年,印尼进入后苏哈托时代,政府逐渐放宽了审查制度,艺术家有更多机会登上国际艺术舞台,艺术发展也进入全新时期。这部分展出的艺术家已经在一个日渐全球化的艺术世界博得一席之地。

纽曼·努亚塔《婆罗浮屠6》

伊万•努尔《甲壳虫球》

展览中呈现的主要作品源自印尼收藏家林运强先生的收藏,其他作品来自林大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的支持。林先生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66届校友,华裔印尼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印尼现代艺术品收藏家、赞助人。

埃•尼约曼•马斯里亚迪《老大哥们》

尤斯蒂安·贾芬·维比索诺《诗意的社会》

库辛·塞蒂亚迪卡拉《咸鱼2000》

他的艺术收藏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目前拥有相当数量的现代印尼艺术家的历史性作品。如今,他已成为印尼最大的艺术收藏家之一。当代印尼艺术是他大量而广泛的收藏品中的主力军,详尽而丰富地展现了当代印尼艺术叙事。

展览将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展出至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