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怎样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管理?3月11日晚,由南师大班主任研究中心主办、中华中学承办的“第101期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关注“家校共育实践与思辨”。多所中小学校长、德育主任、市德育工作带头人、优秀班主任等参加,专家、老师们一致呼吁要进行“正面管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卷:七成以上家长认为手机是避免不了的工具

今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学生使用手机问题再成焦点。

在沙龙现场,作为“家校共育”的第一个话题,主持人、中华中学张艳霞老师发布了对2383名学生、家长、教师的三方调查。83个初中生样本中,有74名同学认为自己目前没有能力管理好手机。会丢掉、下课使用手机会没朋友、自控力不足、学校有公用电话、会因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是这74名同学目前没有能力管理好手机的主要原因。53个高中生样本中,有37名同学认为自己有能力管理好手机,但多数人表示不会带手机,因为手机影响学习的专注度。

在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72%的家长认为手机是个工具,避免不了。大部分对孩子用手机进行严格管理,仅少量家庭禁止孩子玩手机。关于手机的使用情况,一半的孩子可以遵守与家长的时间约定,部分孩子需要家长三令五申,极少数孩子拿到手机就不松手。

对于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一事,老师们普遍不认同,因为有问题可以问老师或同学,有联系家长的需求,学校有公用的通讯工具。而赞同的老师则认为,在老师引导的情况下,可以友好使用信息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讨论案例:手机24小时在手?可以“正面管教”

张艳霞老师给出一个案例:开学一周,A同学一直在睡觉,任课老师反映A经常漏作业,还有同学反映A同学画了一整本漫画中的裸女照片。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家长则是认为孩子可能是缺觉,并且表示手机24小时在孩子手中,自己无能为力。

来自南京市金陵实验小学郑榕老师所在的小组首先分析了案例中问题的成因。首先可能是学生缺爱、缺关心。也可能是学生本身自律性较差,或者是缺少自己的目标意识,很孤独,得不倒来自同伴、家长、老师的肯定,不被理解、缺少引领,所以就被手机带走了、被漫画带走了。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郑榕老师小组围绕“学生沉迷手机怎么办”这一中心问题,画鱼骨图排列出解决方法。首先,来自同伴的肯定与关爱能够对该学生产生帮助。其次,要给该学生“刷存在感”,找到其身上的一些亮点,把它放大。接着,郑榕老师小组把更多的目光锁定在了家庭教育上。要指导家长开展家庭会议,在家庭教育中与学生平等对话,还要进行正面教育。并且,梦想引领在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前面的种种措施来与学生达成约定,帮助孩子建立梦想。最后,在集体活动中帮孩子思考有什么比手机更有吸引力,同时在家庭、班级中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验:学校零手机,建议:家庭设底线

南京市德育带头人、中华中学林庆老师说,学校自搬来新校区,已经实现了“零手机”,做法是疏导。走读生如果带手机进校,可以关机后请班级手机管理员统一锁进柜子。住校后可以在返校日交给老师即可。但每班配有老人机,确保能和家长联系上。同时,学校会通过组织一些有意思的志愿者活动、设立书吧、进行体育活动,来帮助青春期的孩子们。

在家庭里,很多家长表示无力管理孩子的手机,孩子有几个手机都不清楚。对此,林庆认为还是要为孩子设底线,买手机时要在家庭会议中先确立权利和义务,家长和老师是做监督,学生的自律要放在前面。使用手机要有责任意识,有些学生放学想玩手机,上学前因为恋恋不舍手机不肯挪步,讨价还价,这需要家长长期的关注和引导。家校共育此时也显得非常重要,相互要及时沟通。

高一(13)班张慧文目前自己有手机,一周使用手机的时间在1小时到1个半小时之间。她说:“一开始不适应这么短时间,但住校之后不能带手机,把玩手机的时间用在看书上,逐渐习惯了。”高二(1)班申思涵妈妈的周美霞给孩子一周半小时的用手机时间,她说:“一周学习下来确实比较辛苦,可以让她释放一下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春期:家校配合,陪孩子走过

现场还讨论了两个案例,均是发生在初中生身上。有坚持不了训练想放弃的体育特长生;有父母离异后,沉迷游戏的孩子。

究竟该怎样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齐学红说,家校共育最重要。青春期有学校学习层面,也有日常生活层面,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共同面对叛逆等问题。在学校发现不了问题的孩子,在家可能判若两人,会用激烈的方式宣泄情绪,所以要沟通后逐步解决。

南京外国语学校资深班主任顾青说,要关注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出现情绪低谷后,有一种孩子特别安静,不爱说话,在人群之外,有一种特别激动。激动的孩子老师可以迅速想办法解决,最担心的还是不说的孩子,要注意观察,给孩子提供排遣情绪的途径。

通讯员涂珊珊实习生徐慧珊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黄艳/文施向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