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精神是大清的脊梁,保家卫国为己任,大清的领土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不是充话费送的。明代十万大军打仗都在山海关,大清打仗都是千里奔袭,二千八旗劲旅敢和二万敌人冲锋厮杀。睿亲王挥师入关追击流寇不愧是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豫亲王开创大清祖业立功之最。太祖孙辈敬瑾亲王尼堪统帅八旗追击敌人,明知前面有埋伏,部下劝王爷退下,王爷说我国击贼无退者,我为宗室,退有何面归乎,直到战死沙场。清高宗内侄福康安,身受三军将士爱戴,统帅八旗劲旅翻过喜马拉雅山,一直快打到加德满都了。
清代八旗是职业军人,只能当兵应差,所以有了战事必须维护国家安危,战斗力不容小觑,一家几口为国捐躯太多了,拿钱粮也是职业军人的工资。
大清赡养八旗是因为当年八旗兵丁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为大清打下了百年基业,万里江山,只要大清存在一日,爱新觉罗在朝一天,定要让八旗子弟生有所养,老有所依。即使大清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破败不堪,大清依旧不负前言,这就是大清政权的一诺千金,是一种感恩之举。
入关后,八旗子弟的战斗力迅速下滑。如果康熙朝的八旗有入关前的勇猛,就不用打八年平定三藩。吴三桂也说,八旗勇猛的都是旧人而已,虽然有鼓励人心的作用,但是也说明八旗的战斗力降低得快,而且永州之战,也暴露了八旗的无能。
要是在入关前,几千八旗兵,敢追着几万明军来打。其实很简单,入关后,人人都是富贵人家,再也不用过刀头舔血的日子,哪怕再勇猛的人,也会变得越来越爱惜自己生命了。
八旗子弟的月俸是2两银,1斗米,相当于是绿营兵的1.5倍,补差才有,余丁没有,实际就是待遇较高的军户,定额20万左右。
人丁繁衍,兵员是额定的,养不活,出旗换郊地40亩,种地收益比月银高,旗人多不愿意种地,死赖着不出去,穷得叮当响,吃光了祖宗家产,卖房子卖地。八旗子弟吃喝玩乐,不成器,但是极少扰民,不经商,不种地,不读书,不争利,精通各种玩意,各种讲究。八旗子弟祖传的军功土地,绝大多数都典给了汉民,旗田变成了民田,八旗子弟多成了无业流民,京城混混。
为了制止情况恶化,清廷多次赎买土地,安置穷困潦倒的旗民,转手又卖掉了,又成了无业混混。旗人就是数十万职业兵,生活较稳定,再加数十万旗人混混,吃不饱,穿不暖,死要面子,勒紧裤腰带,也要撑着场子。
一般旗人的待遇就是军饷,战时行军有行粮。庄田是按户算的,国初划给,后面就没有了,户增田不增,而且旗人不耕种,佃给汉人,由于这部分田亩不用交税,汉人佃户的收获甚至比自耕农还多,因此国初还出现汉人农户带地来投的情况,目的就是避税,这是农民也跟着受益的事情。
清帝国每年的旗人务开销,基本上是从军费里列支,军费在和平年代占帝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二分之一不足,其中旗人的支出在最多的时候仅占军费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最初占全国财收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左右,到清末,随着商贸的兴旺,近代财税制度的引入使得帝国的财政收入翻了三倍有多,这时八旗的费用仅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对国家已经是毫无负担。
相反,明朝的宗室开支到后期达到了全省赋税的七到八成,甚至有些省份宗室土地占据了全省三分之一的田亩。明朝财税实在是宗亲拖垮,清朝则不是。
八旗的铁杆庄稼类似今天的低保,四口之家,即使没有不良嗜好仅能维持不饿死,所以旗人必须想办法谋“差事”。家里有人的跑官,没人的只好提笼架鸟,因为鸟可以卖个好价钱。斗狗走鹰,弄好了都是钱。种花,斗蛐蛐,这些都是来钱的路子。
缺的是没有合理的引导,清朝的统治者没有合理利用好八旗制度。八旗就是一种强化版的明朝卫所制,如果不是强调文化独立性、政治优待性,它本质跟府兵制区别不大。虽然八旗堕落得非常快,但八旗也出了不是人才,但比例来说,败家子的数量也太多,出人才的比例也不如之前的门阀世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