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一片海 文/范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41年8月上旬的一个夜晚,江苏镇江的一个临江客栈里,两个器宇不凡、身份特殊的人物正在亲切交谈。

长者为大名鼎鼎的禁烟英雄林则徐,稍年轻一点的是以文才著称的湖南人魏源。

林则徐这年56岁,因鸦片战争被贬官,此次又被朝廷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携家人乘船经镇江北上,准备出关,远赴新疆。

魏源时年48岁,本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的幕僚,在定海之战中,裕谦因未采纳他的建议,兵败自杀,魏源愤而回到扬州闲居。

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乡遇故知,他们饮酒喝茶,谈天说地,兴致勃勃,似有说不完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晚,云淡风轻,凉风习习。月光如水,洒在平静的江面。江岸泊着许多船只,灯光影影绰绰。偶尔秋风吹起波澜,轻拍江岸,似为他们的交谈助兴。

他们抚今追昔,百感交集。面对国事茫茫的大局,忧心忡忡,叹息不止。

最后,林则徐将他在广东期间收集和编译的《四洲志》等有关西方国家的资料,全部交给魏源。

他握着魏源的手,郑重地说:“我此去新疆,生死不定,原计划编辑一部《海国图志》,看来是无法完成了。这是我多年搜集的材料,就此托付给你,希望你能编辑一部详细介绍海外各国的书来,使国人开阔眼界。”

魏源接过资料,频频点头。同时宽慰林则徐,要他从长计议,保重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则徐,福建省福州侯官人,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满清众多官吏中,眼界开阔、思维清晰、能力超强、有口皆碑的封疆大吏。

林则徐生于1785年8月,幼时聪颖好学,在他八、九岁时,就在学堂上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震惊四座。

这是他在诗句中首次写到了“海”,从此,他与“海”结缘,人生的几次重要经历,都与“海”有关,因“海”而出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04年,他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

1806年,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那时的厦门,走私鸦片已相当严重,林则徐在那里,就认识到鸦片的危害性。

1811 年,26 岁的林则徐赴京会考,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了官宦之途。到1837年,已升任湖广总督。

当时的中国,鸦片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第二年7月,林则徐斗胆上了一道关于禁烟的奏折,深得道光皇帝的信任。

11月,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他来到广州,泛舟海上,了解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1839年3月19日,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经过坚决的斗争,他们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这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

林则徐在查禁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国人对世界的无知。他认识到,只有认识了解西方,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他组织幕僚,将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成中文,并加以润色,编成《四洲志》。译作简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情况,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然而在林本人看来,这部书还不足以使国人广开眼界,他想编辑一部更详细介绍海外各国的书。

但在此时,他又被发配新疆。他必须找一个人,替他把书稿编写完毕,以实现教化国民的目的。

这个人在哪里?这个人就是他的好友魏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源,名远达,字默深,1794年4月出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乡(现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金潭村)。

魏源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9岁,赴邵阳县城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出“杯中含太极”的上联,嘱他作对。魏源从怀中摸出两个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考官大为惊异,视为奇才。

魏源15岁入邵阳县学,学习宋、明理学,好读史,成绩优秀,后考取秀才。19岁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学习,20岁选取为拔贡。21岁随父亲赴京,跟随多位名师学习,成为晚清今文经学的一员健将。

29岁,魏源考中举人。以后考进士,多次落榜。科场失意,让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有了用武之地。从26岁开始,他先后被山西学政、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两江总督陶澍聘为幕僚,编撰《皇朝经世文编》,并热心地方改革,在漕运、盐法、河工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源与林则徐是如何相识的呢?

原来,魏源的父亲魏邦鲁曾是林则徐的属僚,魏源随父亲赴京后,即开始与林则徐相交。

1830年5月,林则徐为亡父守孝期满,抵京候补,在京城停留3个多月,得以与内阁中书舍人候补的魏源深入探讨时务,因此过从甚密。当时龚自珍也在礼部任职,他们三人一起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结为至交。

接过林则徐这个重任,魏源觉得肩上沉甸甸的。

对于编书,魏源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的。在此之前,他参与编辑过《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可谓鸿篇巨制,反响很好。后又撰写《圣武记》,全面叙述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也是一部巨著。但要编辑《海国图志》,还是有难度的,主要是对国外缺乏了解,资料不全。于是,他一边搜集更多世界历史、地理、政体等方面的资料,一边着手准备编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式动笔已经是第二年七月《圣武记》脱稿,即第一次鸦片战争快要结束之时。经过5个月多的紧张工作,他于十二月完成《海国图志》50卷并撰写序言,这就是《海国图志》的第一个版本,通称“道光壬寅本”。

《海国图志》50卷本全书约57万字,较《四洲志》增加了5倍多。主要增加了历代史志和类书,元明以来华人岛志和海外见闻录,还有外国著作等。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魏源亲笔所撰写的居于全书之首的《筹海篇》和书中所录《圣武记》有关章节以及他大量的专题考证文章。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源在书中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

百卷本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

《海国图志》百卷本的刊出,打破了当时国内孤陋寡闻的状况,它向人们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又以66卷的巨大篇幅,详叙各国史地。这样,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一书,开眼看世界。既能看到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因此,《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自己编辑的一部最为详细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海国图志》的出版,并没有引起清朝统治者的注意和重视。与此相反,相邻的日本得到《海国图志》,如获至宝。该书于1844—1854年陆续传到日本,当即引起日本朝野人士的高度重视,纷纷翻译刊印,争相传阅,认为该书对他们了解世界各国情况,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加强海防建设,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甚至被推崇为“海防宝鉴”、“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史学史上的一部杰作,它对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魏源在该书中所阐发的“师夷”思想,对中国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积极的启蒙作用,因此,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辉煌巨著。

《海国图志》的编辑成功,使林则徐欣喜不已。

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强敌入侵。林则徐算是最先觉醒之人,开始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

他的心中始终有一片海。他的自勉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觉得,清朝的封闭政策,与西方开放的海洋文明格格不入,这是清朝落后挨打的直接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明白,中国的未来,必须打开国门,通过海洋,走向世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是清末了解世界,研究西方的先驱,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

魏源受他的影响,研究西方文化,研究海洋文明,最终编辑成《海国图志》。

他们一脉相承,不仅是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也是主张中国思想开放对外学习的先驱,他们的功绩,彪炳千秋!